我們常說格局大小,能決定這個人一生的命運。而一個人的格局主要體現在眼光、膽識、胸襟等方面。
人這一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你只有走好每一步路,演好每一場戲,才能真正主導自己的人生。
它好比一盤棋,所謂一步錯,則滿盤皆輸。因此要想贏得這場棋局比賽,就必須要想好每一步該如何走,何時該「舍卒保車」,這都得規劃地分毫不差。
俗話說:烙餅再大,也出不了烙它的那口鍋。
每個人的未來就像這烙餅一樣,常被局限在「鍋」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局了。
看一個人的格局,先看他的心胸如何。格局越大的人,心胸越開闊,他們不會被瑣碎的小事所煩擾,更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影響。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往往就在於格局。小人心胸狹隘,事事都斤斤計較,稍有不順心還會在背後搞小動作,以解自己心頭之恨,這樣的人太可怕了,一定要遠離。
清康熙時期,有位官員名叫張英,他家中人因為宅基地的事情跟鄰居鬧得非常不愉快。
當家裡人寫信告訴張英這個情況後,他隨即開導自家人,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有個什麼事情,鄰里之間能夠方便幫襯,萬萬不可鬧僵了。再說了因為幾尺地把好鄰居弄丟了不值當,讓他三尺又何妨呢!
家人聽取的張英的意見,不再與鄰居相爭了,鄰居那家人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樣讓出了三尺,就這樣兩家人冰釋前嫌,又和好如初了。
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也是如此。他們二人共事,因性格不合,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左宗棠還總說曾國藩的壞話,但儘管如此,曾國藩在左宗棠征戰西北的時候,不遺餘力地幫助支持他,左宗棠因此被感動,徹底佩服曾國藩的為人了。
有道是「宰相肚裡能撐船」,所以格局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有大格局的人,不管到任何時候,心中都十分清楚自己想法和目標,矢志不渝,從一而終。
有大格局的人,不會被外界所干擾,一心都在實現自己的目標上,其他的都無關緊要。
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裡的小節,指的就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王陽明曾說過「持志如心痛」,那些擁有遠大抱負的人,就像心痛,一心都在痛上,哪有時間和心思去管其他?
曾國藩在而立之年,深刻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聖人,於是立下大志。
在做官過程中,幾經波折,當他遇到人生最低谷時,不少朝中大臣都因為曾經小事謾罵曾國藩。曾國藩官復原職之後,這些人都畏懼害怕,擔心曾國藩會報仇。
然而曾國藩從來沒有報復過,既然決心要做一個聖人,就要不為此所動。自己想要的,他人無法改變。與自己遠大志向無關的,自然就不必理會。
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斗名,勿與小人斗利,勿與天地鬥巧。——曾國藩
世間萬物,強求無用。是自己的跑不了,不是自己的怎麼爭搶也沒有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自己,修煉自己,將時間都用在提升自己上。
很多人最終無法成大事,歸其原因還是格局太小,主要表現為做事猶豫、沒有決斷。
項羽設下鴻門宴,范增在席間多次示意項羽,劉邦此次志向遠大,如果今日不除後患必定無窮,然而項羽猶豫不決,拖延此事。
范增無奈,找項莊舞劍意圖殺死沛公,即使如此,項羽還是沒有決斷,最終使得劉邦尋機會逃走,自己落得個自刎烏江的局面。
凡事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避免因猶豫而錯失良機。除此之外,還要學會未雨綢繆。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都要提前思考清楚,考慮好因果關係,看清事物之間的種種關聯。等到做決斷的時候,才不會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