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融合東西文化,有藝術、文史價值,也是一種精神需要

2019-12-14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自漢代以來,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地接西域的敦煌,較早地就接受了發源於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亞、中亞文化隨著印度佛教文化的東傳,也不斷傳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這裡匯聚、碰撞、交融。十六國時期由於敦煌沒有遭到戰爭的創傷中原漢晉文化在敦煌與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續,中原傳統文化在敦煌逐漸成熟敦煌壁畫在各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應運而生。



敦煌壁畫藝術是吸收融合外來藝術的營養創造的具有中國風格的民族民間佛教藝術,敦煌壁畫內涵深邃、藝術精美、保存完好,現保存了十六國至元代的壁畫共約5萬平方米敦煌壁畫與洞窟中居於主體位置的敦煌彩塑互相補充、互相輝映共同構成完整的敦煌石窟藝術壁畫適於表現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場面,壁畫布滿每個洞窟的前、後室和甬道的佛龕、壁面和頂部,包括了尊像畫、釋迦本生因緣傳記故事畫、神話人物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多種類型然而多年來,有不少學者就敦煌壁畫的材料、雕塑、技法及藝術特點等方面進行了許多研究。


對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也有人提及,但卻很少有人整體上研究把握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這勢必對敦煌壁畫藝術價值的認識造成缺憾。對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從整體上研究把握,這應是我國的藝術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從整體上研究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就是要從整體上重新領略其文化風采,體悟其佛教神韻對於敦煌壁畫所蘊涵的藝術精神給予評估和闡述,在這裡可以借用郭沫若關於歷史與歷史劇關係的論述說明敦煌壁畫科學研究與敦煌壁畫藝術研究的關係。

作為科學對象的敦煌壁畫研究應「力求其真實而不怕傷乎零碎,愈零碎才愈逼近真實」務求其精確、科學實事求是,從中發掘其有益於今天的實際價值,這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性質所決定的是必須遵循的原則;而作為藝術研究對象的敦煌壁畫則應「務求其完整」,這種「完整」是指對敦煌壁畫藝術精神的整體把握在注重具體微觀考證的同時,不應過於拘泥於對於局部問題的誇大和糾纏而忘記了它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失事求似」也許有助於接近敦煌壁畫作為藝術的本來面目,有助於當代研究者與當時創作者藝術心靈的溝通為此,筆者認為:我們需要確立敦煌壁畫的藝術整體觀。

從更為宏闊的人類精神史、藝術史背景和新的理論高度重新認識敦煌壁畫及其藝術價值敦煌壁畫是中國充滿藝術魅力的佛像雕塑其構成的特殊藝術天地折射出當時人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狀況,特別是藝術創造精神和美感意識的特徵,然而在國內,從總體研究狀況來說,對於敦煌壁畫整體價值的把握要弱於對其具體考證,而整體把握的薄弱又限制了具體研究水平的提高,這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以前絕大多數的研究者是考古學家或歷史學家,專業的特點決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的特點,決定了瑣細的考證和對敦煌壁畫特殊個體的關注,但是後起的一些敦煌壁畫藝術研究者,卻沒能相應地調整自己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因此敦煌壁畫藝術的研究仍然主要局限於具體紋飾圖案的辨析和含義的猜測。由於以前我國文藝理論界對於藝術本體論的輕視和在藝術發生學上的拘泥與成見致使敦煌壁畫藝術在這些至為重要的方面所具有的潛在意義未能被充分認識,缺乏宏闊的人類史和人類藝術史及中國藝術史作為研究背景,敦煌壁畫藝術整體的意義便難以被確定,沒有被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敦煌壁畫的藝術整體觀又突出強調敦煌壁畫在人類審美意識發展過程中的獨特意義和包含的理論價值。

在長達幾千年的壁畫藝術階段當時的人們一代接一代地將敦煌壁畫既作為宗教活動又作為美的對象其中滲透進無數人的心血,也積澱了豐富的人性內容和藝術精神,使其集精神象徵性和藝術欣賞性於一體,特別是隨著美感意識的發展,敦煌壁畫的製作融進了更多和更自覺的審美意識,敦煌壁畫於是就成了人類非常重要的藝術品和文化的特殊肖像,而且,由於當時客觀條件的制約,決定了那個時代人們藝術創造門類的有限和技巧的拙稚,也決定創造過程的隨心所欲和不囿於理性的規範,它雖然有著明顯的宗教目的也有著某種精神的需要。

敦煌壁畫所體現的是人的這種目的和需要從被強迫的、壓抑的和被規範的到自發的、自由的本能的行為的一個藝術過程所以它的藝術蘊涵有著很多的人性本質要求,從中更多地包含了藝術要素,在敦煌壁畫上,集中地、自然地、真實地凝結著當時人們的自然天性和心靈要求,包括藝術天性,敦煌壁畫可以說是當時人們藝術地把握世界的最重要的成果也是藝術把握世界的存在例證。


(來源:猛哥愛A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4i_Am8BMH2_cNUgVH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