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鍋串步入品牌化,供應鏈新機遇在哪裡?

2019-09-05   中國食品報網官方

串串香、冷鍋串、缽缽雞、炸串、燒烤串……串串美食總是自帶親民氣質,以各種形態出現在路邊攤、夜市或夫妻店,存在於我們生活中。

然而,儘管消費體量龐大,但整體串串品類的餐飲端品牌化進展卻比較緩慢,這與品類背後缺乏強有力供應鏈體系不無關係。如今,隨著一些冷鍋串品牌崛起,供應鏈也多將目光轉向這裡,如何挖掘串串賽道的新機遇,需要一些別樣的思考。張晨/文



場景多樣毛利高,冷串成餐廳流量王

冷串的消費場景非常多,我們在中餐店、冷熱鍋串串店、串串小吃檔口、便利熟食店等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

冷串這麼受歡迎,毛利高是一個原因。據了解,相較於串串香火鍋,冷串毛利可達65%~75%。此外,串串還是當之無愧的全時段流量王。它具有正餐、佐餐、小吃、熟食多種屬性,且一天中任意時間段都能消費。

據了解,與大潤發超市展開深度合作的「樂鍋串」,僅靠一口鍋煮串、刷醬,幾十平方米門店的月營業額就可達三四十萬元,每年純利150萬元左右。

「串串鋪」是某知名火鍋旗下的冷串品牌,2018年下半年開始運作。據「串串鋪」方面介紹,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這個品牌已經在全國開了近20家店面,主要是商圈店與社區店,有冷串和小菜,產品綜合毛利在70%左右。單看社區標準店,每個月毛利可達5萬元左右。

在張遠義看來,串串品類熱度一直不減,主要有以下原因:方便快捷,消費者在明檔環境下隨意挑選,即拿即食;地域屬性,它是從四川走出來的小吃;顏值高價格低,冷串製作方法簡單,食材刷上熱辣紅油,刺激食客購買慾望。

他分析,大概從2013年,這種用簽串著食材,配以麻辣紅油的美食在全國流行開來。2015年,冷鍋串走向輝煌,同時一大批冷串餐飲單店走紅,吃麻辣冷鍋一時間成為時尚,冷鍋串品類接受度也達到一定的高峰。

品牌淘汰賽開啟,品牌化連鎖化是方向

今年8月,「童少爺·又見成都」(簡稱「童少爺」)開了第179家店。兩年的時間,這個成績讓張遠義略感欣慰。廚師出身的他,自打創業以來,對串串品類有著極高的熱情,童少爺就是他為開闢串串品類而創立的一個品牌。

「去年年中冷鍋串的爆發與今年炸串的走熱,是我們店面數量增長的主要原因。」張遠義說,其實消費者對冷鍋串的印象多來自於缽缽雞。冷鍋串串與缽缽雞都是四川小吃,而冷鍋串串雖帶有「冷」字,並非完全是冷串,指的是最後放置串串的那口鍋是冷的。

不過他也表示,串串品類雖然具有味美親民的特性,但品牌想要做成龍頭並不容易。首先,對單店來講,SKU的設置就是一個難點。如何把產品設置得更合理,讓食客吃得滿意,又能拉高客單價,要花心思。

雖然開了這麼多家店,但童少爺的供應鏈體系搭建依然空白。對張遠義來說,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支撐店面強有力的增量。普通供應商的產品不夠個性化,定製化產品對於較小體量的餐飲終端成本過高,所以串串品類大多數還停留在手工穿串階段。就冷食傳媒了解到的多家冷串品牌來看,它們目前也只做到了核心醬料的標準化。

張遠義分析,在串串快速發展期,很多品牌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冷串。消費者對冷串的了解仍停留在表層,很多餐飲品牌也並未深挖它的本味,導致這個品類良莠不齊,很多網紅店曇花一現,消費者也逐漸進入疲乏期。

如今冷鍋串已進入品牌淘汰賽,大家都在往品牌化、連鎖化的方向靠攏。以童少爺來說,其2.0版本的店面,客單價60元左右,「只有讓消費者接受你的好,才能讓消費者認可你的貴」。在張遠義看來,未來以串串品類為主的單店,會是低成本高毛利的典型代表。

食材供應存難題,供應端迎來新機遇

與其他品類相比,串串品類儘管只是多了一根竹籤,但耗材、出成率、人工成本都有了很大變化,這成為供應鏈與終端連接的關鍵點。

放眼冷串門店,很多都是夏天賣冷串,冬天賣關東煮。可以看出,在整個串串品類賽道,供應鏈商機無限。

福建大串想食品有限公司(簡稱「大串想」)是全國首家涉足集成供應鏈的企業,目前服務了全國2000多家串串類餐飲門店。在大串想品牌創始人劉助看來,串串品類確實是個大賽道,市場未來將向品牌化、連鎖化發展。

劉助認為,串串品類的供應存在難點。

一是餐飲連鎖自建供應鏈很難成功。餐飲企業自建供應鏈成功的不超過10%,且對人力財力也是極大的考驗。

二是餐飲終端無法與食材經銷商展開深度合作。食材經銷商大多經營流通性食材,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同質化嚴重,更是難以滿足特色餐飲品牌的多樣化需求。

三是工廠定製成本過高,且產品種類單一。成長型餐飲企業剛開始量小無法與工廠匹配,定製服務成本又高。

他表示,路邊攤進門店已成為大趨勢,大規模連鎖勢必需要成熟的供應鏈體系。

相較於傳統供應鏈公司,大串想凸顯了集成整合優勢,整合了多家上游工廠,生產不同類型的串串食材。大串想負責需求整理,工廠按照訂單生產,解決上游廠家與下游餐飲門店體量不匹配的問題,有效降低了成本。

劉助總結,餐飲端與供應端應各司其職,餐飲端彰顯出專業品牌的運作能力,供應端為最優成本做好有利支持,兩方結合才會挖掘更多可能。

(文章轉載於「中國食品報網 www.cnfoo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