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只要跟嬰兒寶寶相處一會兒,完全能發現:寶寶的情緒全寫在臉上!
看到媽媽來了,露出微笑;
媽媽把小勺子拿走了,咧嘴要哭;
小飛機發出嗡嗡的噪音,皺眉頭;
這些小表情,看上去和我們大人好像差不多嘛。一看錶情,就知道寶寶現在的情緒怎麼樣。
所以,幾乎所有的媽媽,都覺得寶寶在滿月前,就會表達高興或不高興了,還有的媽媽甚至覺得寶寶能表達出驚訝、憤怒、悲傷、恐懼等情緒。而且,這一點兒都不難,看錶情就知道了。
可是,有這些表情,真的意味著寶寶體驗到了相應的情緒嗎?
即便他們真的體驗到了,那這種情緒體驗,和成人的情緒體驗相似嗎?
事實上,這確實是個「難題」,心理學家們也為此爭論不休。
比如,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能夠變現出和我們成人差不多的表情,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也有相同的情緒體驗。如果這種展示的本質是天生的,面部表情可能並不伴隨著情緒的覺知。
寶寶做出表情的時候,可能就像醫生敲我們的膝蓋時,膝蓋不自覺地跳一下一樣,只是反射。
然而,也有很多心理學家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嬰兒的表情代表了真實的情緒體驗。
羅爾.伊扎德就提出:嬰兒有一整套情緒表情,用來反應最基本的情緒狀態,比如高興、悲傷。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他們會拓展和修正這些基本表情,變得越來越熟練。
比如,寶寶會了解到:
在適當的時間微笑,我就能獲得更多的照顧和隨心所欲機會。哈哈哈!
畢竟,誰忍心拒絕一個笑的甜甜的乖寶寶?
下面,我們就以「笑」這個表情來當個範例。看看寶寶的表情是如何發展的。
- 寶寶從出生到1歲,什麼時候展露第一個微笑呢?
- 什麼時候能因為寶寶的笑容,知道他現在很快樂呢?
- 什麼時候寶寶的笑容,能成為和爸爸媽媽交流、培養幽默的方式?
- 同樣都是笑,笑和笑之間還有這麼大的區別嗎?
寶寶出生第一年裡,「笑」這個能力,可是爸爸媽媽最值得期待的發展里程碑之一。
- 0-6周
剛剛出生的寶寶睡著的時候,細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他的第一個笑容。
比如你看見寶寶動了一下,好像有點驚訝的表情,又好像笑了一下,那真的是笑嗎?
事實上,在寶寶睡覺的過程中,處於REM(快速動眼睡眠)期間時,寶寶的身體會經歷生理變化,從而激活某些反射,其中一個反射就是微笑。
這時寶寶的微笑,只是一種身體反應,和高不高興、開不開心沒啥關係。
- 6-8周:敏感的微笑
隨著寶寶的成長,她笑得更多了。
不過,還是不要在這個階段對寶寶的笑期待太高,寶寶這時候的笑,只是對感官體驗的反應,不是社交反應。
寶寶會對她覺得愉快的事情微笑。比如她喜歡的聲音、喜歡的面孔、舒服的擁抱等等。
雖然寶寶笑的時候可能是對著你的,讓你非常開心,甚至由此認定:
這是寶寶對我這個媽媽(爸爸)的肯定!她一定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爸爸)!
OK,你肯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爸爸)。
不過,並不是通過寶寶這個微笑來證明的。
寶寶笑,也許只是自己覺得很舒服而已,他還小,對爸爸媽媽的身份還並不是那麼清楚呢。
不過,爸媽千萬別難過,也千萬別因此就不重視寶寶的「笑」了。你仍然可以嘗試鼓勵寶寶微笑。
慢慢地,爸爸媽媽就會掌握到一些規律,比如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樣的表情能讓寶寶做出反應,讓寶寶笑起來。
我們可以輕輕地和寶寶說話時,給寶寶充足的機會研究爸爸媽媽的臉,模仿寶寶的表情,她可能也會開始模仿爸爸媽媽的表情。
- 2-3個月:社交微笑
現在,寶寶已經注意到自己的笑容了。
這麼大的寶寶很想要獲得和爸爸媽媽的聯繫。她看到媽媽的時候會微笑,聽到媽媽發出有趣的聲音會微笑,看到媽媽做鬼臉也會微笑……寶寶還知道了這樣一件事:我一笑,媽媽也會給我反應,不只是靠哭才能叫來媽媽了。
這時候寶寶發出的咕嚕咕嚕聲、吧把噠噠聲,都是「表達自己」的嘗試。
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的時候,寶寶已經會尖叫和大笑了,還會把自己整個身體參與到行動中來回應爸爸媽媽,比如舞動自己的小手小腳什麼的。
毫無疑問,這時候爸爸媽媽真的成為寶寶的最愛了。
當然了,寶寶也不會總是笑,他還必須表達其它的情緒。
而且,這也提示我們,如果寶寶到了12周還沒有微笑,爸爸媽媽就要注意了,帶寶寶去看看醫生,以便檢查一下寶寶有沒有發育遲緩。
- 大約6個月:不分青紅皂白地笑
所有的寶寶都按照自己的節奏發育,有些寶寶笑得多,有的寶寶相對笑的少。 不過,當寶寶半歲的時候,她很可能成了一個「笑娃娃」——無論爸爸媽媽做什麼,半歲的寶寶都會對著你咧嘴笑。
- 大約9個月:選擇性微笑
這時寶寶開始認識到爸爸媽媽的特別,以及爸爸媽媽和別人不同。
於是,寶寶仿佛沒有以前那麼「乖巧」了,以前見人就笑的小寶寶,現在可能只對爸爸媽媽笑,對陌生人……對不起,咱不笑了。
這是因為寶寶產生了「陌生人焦慮」,變得認人了。
雖然看起來好像沒有以前那麼討人喜愛了,但事實上,能夠區分面孔,這是寶寶健康發展的標誌。
值得提醒爸爸媽媽的是,現在寶寶有了「物體永恆性」的概念,也就是說,他開始明白:
有的東西,我即便暫時看不見,但它也是存在的。
基於寶寶這個了不起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玩躲貓貓的遊戲來逗寶寶微笑。
比如媽媽用絲巾遮住臉,幾秒鐘之後再拉下絲巾,多重複幾次,讓寶寶確認「雖然暫時看不到媽媽,但媽媽一會兒就出現了」——幾秒鐘後寶寶的猜測果然得到了驗證,他一定咯咯咯地笑出聲來!超自信!
- 大約12個月:幽默感
隨著寶寶開始培養語言技能,她的幽默感也隨之出現。
如果爸爸發出一個有趣的聲音,小寶寶就會笑起來。
她不僅僅自己笑,當她認為這件事情很有趣時,她還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反應,如果爸爸媽媽和她一起笑,那就太好了。
「驚喜」,是讓1歲左右的寶寶大笑的重要因素。
比如舉高高、比如把寶寶放在膝蓋上唱《小老鼠上燈台》,唱到「嘰里咕嚕滾下來」的時候,果然讓寶寶從腿上滑下去了,寶寶一定會開心得哈哈大笑。
除了這些滿足的笑、驚喜的笑以外,拿到玩具的寶寶會「自鳴得意」的笑,自己玩得開心的時候會「莫名其妙」地笑……
這些不同的笑,也代表寶寶能夠區分什麼是讓他感到愉快的,這就是心理活動的開始。
這樣的能力,都是隨著嬰兒認知的發展,在與人交往中逐漸表露出來的,寶寶的笑,可以說是與人交往的開端。
一個感覺敏銳、反應迅速的嬰兒通常很聰明,
所以,有人說「愛笑的寶寶更聰明」,儘管並不是完全可靠,但確實是有些道理的。
也是因為如此,面對寶寶發出的微笑,爸爸媽媽最好能積極回應。如果爸爸媽媽對此沒有回應,寶寶微笑的次數就會漸漸減少。
寶寶可是很會「看臉色」的。
這也提示我們:千萬別覺得我們什麼也沒說啊,我們沒當著孩子吵架啊,我們沒責罵他啊……
寶寶根本不介意我們說了什麼,在學會語言之前,他們就已經具備解讀人的面部表情和聲音的能力了。
寶寶如何解讀表情?
剛剛出生幾分鐘的寶寶,就有能力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了。是不是很厲害?
雖然這樣的模仿,並不意味著寶寶能理解別人的表情,不過,這個模仿能力為以後寶寶解讀表情鋪平了道路。
通過運用這些能力,寶寶就能解釋別人的面部表情、聲音表現,了解這些表情背後傳遞的情緒意義。
比如,寶寶能通過表情來判斷「媽媽什麼時候願意看到我」,並且能夠很快地熟悉他人臉上的憂慮和恐懼。
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一點的呢?來看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者給嬰兒呈現一對關於喜悅和悲傷的面部表情,同時讓他們聽到一個或是代表喜悅(上升的聲調),或是代表悲傷(下降的聲調)的聲音。
當面部表情和聲調匹配的時候,嬰兒給予了更多的注意。
這表明嬰兒對面部表情及聲音的情緒意義至少具有基本的理解
(Kahana-Kalman & Walker-Andrews,2001;Grossmann,Striano,& Friederici,2006)。
由此可見,寶寶很早就學習著如何表達和理解情緒,不僅僅學習自己體驗自身的情緒,也通過聲音、表情等非語言因素來理解他人的情緒。
所以,當著寶寶的面,我們「做」什麼,比我們「說」什麼,重要多了。
比如,寶寶要是做了「壞事」,我們笑嘻嘻地責怪他,他很可能還繼續做;但如果我們做出一個中性、嚴肅的表情,寶寶更可能改正。
從這個角度來看,「表情」也是可以育兒的。
識別表情是交流的基礎,如果爸爸媽媽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儘量帶著豐富的表情,適度展現喜怒哀樂,不僅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腦部活動水平,也有利於孩子從小體驗非語言信息,練習解讀表情傳達出來的「社交暗示」。
這可是提升社交能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