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識人術:「腿長腳瘦,家財必漏」,啥意思?

2020-02-28     儒釋道國學

佛教無常經中寫道:「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相」是給人外在的形象,而心則是一種境界,可以操控情緒,可以讓自己變成怎樣的人。故而相貌在佛家看來無關緊要,一切取捨皆在自己。

只可惜「相由心生」這句話落入民間卻歧義頗深。隨著愈傳愈廣,漸漸也變了味道,就比如農村俗語中就有一句講道:「腿長腳瘦,家財必露」,這是什麼意思?難道腰長腿短是異人相?

作為屹立於世界東方的農業大國,憑藉著小農經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曾一度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政權體系。

在這樣一個農業社會中,勞動力尤為關鍵。若是體弱多病或者骨瘦如柴,幹不了重活,家裡的農活做不完,日子一天天便會清苦下去,更別談積攢家財了。

因此在古人看來,若是一個人腿又細又長,腳卻枯瘦,下盤無力自然幹不了重活,也無法積攢家財。久而久之,必定窮苦潦倒,這倒也不能怪古人以貌取人,主要是在當時大部分人都需要做體力活,只有少部分人可以通過學習進入社會上層。本著務實的原則,便有了「瘦人頸短多災害,肥人額長有閒財」的說法。

殊不知,再肥的人也有從瘦長胖的過程,這也反映了大多數人只會看到眼前的事物,而不去深究原因。對擁有財富的人下意識地認為其身上的所有特徵都是富貴之相,這當然是目光短淺的結果,也是小農經濟中所特有的現象,格局太小。

除了「腿長腳瘦」被認為「家財必露」之外,與之相對的便是腰長腿短被認為是「異人相」,這又是怎麼個說法?曾國藩在《冰鑒》中提到「五短多貴,兩大不揚」,意思是五短身材是富貴的象徵。要知道五短身材在現代可不太受待見,雖然顯得人很敦實,但沒有偶像范。

近段時間,網上有一句話流傳甚廣,說的是「始於顏值,終於才華」,大家都知道以貌取人不對,但奈何給人第一印象往往在於相貌如何,這不是今人的煩惱,在遙遠的古代社會,同樣如此。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憑藉言辭來判斷一個人品質的好壞,因此對宰予的判斷錯了;我又憑藉相貌去判斷人品質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也錯了。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一位弟子名叫宰予,能說會道、口若懸河,對於這樣一個愛說話又積極的學生,給孔子一開始的印象是很不錯的,於是將其招為弟子。

漸漸宰予顯露了本相,既沒有仁德之心,又非常懶惰,白日裡大家都在學習,他卻躺在床上睡覺,將孔子給氣得吹鬍子瞪眼,罵其為「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叫做子羽,子羽體態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難成氣候,但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還是收其為徒。子羽出師之後,致力於修身實踐,不走邪路。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一帶,跟隨子羽的弟子足足有300餘人,在全國的聲譽很高。孔子聽說後便非常感慨,沒想到自己因為子羽的相貌對子羽有了錯誤的判斷。

這是「以貌取人」的由來,同時也是對老祖宗俗語的更正,雖然俗語、民諺在市井之間代代相傳,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也需要實時更新,追隨時代,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墨守成規。

最後,「腿長腳瘦,家財必露」的說法在古代田間地頭或許是至理名言,但在今天自然無此說法。三字經記載道:「天同覆,地同載」,大家生來平等無高低之說,相貌如何只要不在意別人眼光,同樣無關緊要,如何做人才是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1AW7XABrZ4kL1Vi1d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