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不愛打招呼?別急著給他們貼標籤,多給他們一點時間

2019-12-06     名校家長



文丨魚爸

1


前幾天,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在外邊遇到親戚朋友,總是害羞,有時還躲開了,不喜歡叫人。

有時就有大人逗他:「怎麼這麼膽小啊!像個女孩子哦!這可不行哦!」

然後很認真地扭頭跟她說:「男孩子要膽子大點,不要總是管著,你看我家的。」

她感到很不解。

挺正常的孩子,為什麼就被定義為膽小呢?

還這麼肯定地當著孩子的面給他貼一個膽小的標籤。

可是礙於面子,她也只能憋著這一肚子火。

逢年過節,總是會見到很多大人要求孩子,跟很久沒見面的親人打招呼。

「快點叫阿姨!不能沒有禮貌啊!」

「我教過你多少遍了,快叫人!」

「趕快叫叔叔,乖啊!」

有時,孩子會順從著,從嘴巴里擠出幾個字。

而好面子的父母馬上就說「聲音太小了,重來!」

結果很多孩子直接就沒聲了,委屈地眼淚大顆大顆地落下。

還有一種孩子是不管你怎麼說都不叫的,甚至還躲了起來,或者跑開了。

有些較真的父母就直接把孩子抓回來,逼著孩子叫了人才走。

嘴裡還說著「真不懂禮貌,還是欠管教,都是慣的!」


其實這樣的情形下,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親戚朋友見面,牽著孩子就好像捧著自己的作品去參賽一樣。

自己的作品表現地不好,於是就覺得惱火,面子掛不住了。

於是就想方設法讓孩子就範,配合自己。

可來了情緒的孩子就是不幹,堅持自己的想法。

為人父母,逼孩子打招呼時要小心別因為面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要知道,孩子小小的身體也有大大的自尊。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會產生很強烈的羞辱感。

更不要因為孩子不打招呼就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樣的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


因為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孩子,所以,請不要給他下定義貼標籤,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2

跟天地萬物一樣,每個孩子的性格也常常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性格熱情奔放,跟人自來熟。

的確更能討大人的歡喜,在集體中也能更好地被大家熟知、接納。

可那些偏內向、謹慎、慢熱型的孩子未必就不好?

我覺也挺好的。


比如初次見面,我特別不喜歡那些跟你好像掏心窩,一口一個兄弟的人繼續打交道。

但這並不代表我冷漠。


而對孩子來說,跟很久沒見的親戚,甚至從來沒有見過的親戚見面。

至少讓孩子適應一下,或者徵求一下他的同意。


小傢伙們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那小嘴,嫩嫩的小臉蛋可不是玩偶的,他們也有自己的愛憎。

如果真是可愛的人,愛孩子的人,那會先陪他說說話,或者一起玩玩遊戲,讓他慢慢地接受你,最後玩成一片了。

同理,我們也不要期待孩子第一次見你就表現得很親熱。


有一次,朋友牽著他四歲的兒子碰見了我。

朋友趕緊說:「快,叫叔叔好。」

孩子盯著地面,氣氛很尷尬。

他開始催著:「快點叫。我是怎麼教你的啊!」

我其實明白孩子的小心思,微笑著跟他說:「你好,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你應該還不認識我,有點不習慣,對不對?」

其實我想著這樣說,朋友應該能理解,也能讓還不會局促不安。

可是朋友還是在那著急地催著:「真的沒禮貌,看我回家不收拾你。」

然後孩子的小嘴嘟著,一臉的委屈。


3

孩子在尊重中認識自己,也開始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一個得到了充分尊重的孩子,他的內心是充滿善意和勇氣的。

他們也許一開始不會叫人,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產生在同一時間,也是一種生物學上的保護性本能。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特別是與陌生人接近,會引起嬰兒的不安全感,這就是陌生人恐懼反應的根本原因。

主要發生在6-12個月的孩子,在1歲後會慢慢減弱,但是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會有一種天性的警惕,這個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他們會去小心翼翼地觀察試探,判斷這個人與父母的關係,感受這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會不會傷害自己呢?是不是喜歡我呢?

其實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孩子會在判斷之後,主動與對方進行接觸和溝通。開始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也學會保護自己,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麼?

在孩子打招呼這件事上,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足夠的時間。




4


還記得兒子兩歲多的時候。

舅爺爺來家裡做客,那時候兒子應該只跟他見過一兩次面。

所以當舅爺爺逗他玩,叫他名字的時候。

他要麼就拿著玩具,好像沒聽見。

奶奶拉他過去,要他回應一下。

結果他就扭頭就跑,每次弄得很尷尬。

有一次我也在,就說:「他還有點不熟悉,我相信等他熟悉一點就好了。」

然後把他拉過來,跟他一起玩。

孩子一下就放輕鬆了。

我知道那時候他生活在鄉下,接觸的人不多。

而且這個年齡內心不夠強大。

也沒有學會如何去與人交往。

所以,我很平靜地接納他的這種「不禮貌」。

而到了4歲的時候,我帶他出門的時候更多了。

跟人相處的機會也多了很多。

從身邊的一些點開始。

比如早餐店、小賣鋪、菜攤、水果攤、遊樂場……

所有的地方,我們都開始認識人,並且鼓勵他獨立去買東西、打打招呼。

慢慢地鍛鍊這種交往能力。

所以當他再次在聚會上遇到舅爺爺時。

那已經是判若兩人。

他開始大方地一桌人互動玩耍。


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首先就是成長環境的影響。

很多時候,老人對孩子的保護會讓孩子怕生。

特別是有的老人喜歡「恐嚇」孩子,這樣孩子就能聽話。

結果是孩子對周邊的世界充滿了不安全感。

看到什麼人都覺得怕。

而且沒有讓孩子在外邊的空間多接觸,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父母的榜樣力量。

父母對待朋友的態度,常常會讓孩子細心地觀察著。

當你待人大方,充滿微笑,孩子也會覺得放鬆。

倘若你總是板著臉,瞧誰都不順眼。

孩子也會在無形中學會你的態度。

當父母真正有修養,孩子也不會差。

充分尊重孩子。

如果是有計劃的見面,在事前跟孩子好好溝通,提前告訴他會見到什麼人。

你願意跟他們打招呼嗎?

如果是偶遇,那就不要強迫孩子,甚至威脅他去叫人。

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更加反感。

膽小、愛哭、不愛打招呼?請不要給我孩子貼標籤

而是要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和尊重。


當孩子有一天鼓足勇氣打了招呼。

那就要給予他一個大大的贊,他們也會收穫一份自信。

其實這也是他們學會與人交往的重要一步。

父母的尊重和肯定,會讓孩子更加充滿自信來做好這件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04j3G4BMH2_cNUg1S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