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金、姓那、姓海,滿族人為啥一夜之間都改姓了?

2019-06-05     有歷史

著名歌手、亞洲天后那英是滿族人,這是大家人所共知的事了。 那麼還有哪些姓氏是從滿族姓氏改過來的呢?據不完全統計,清末以來滿族人改的漢姓多達數十個,為百家姓貢獻了不少新鮮血液。

滿族的姓氏現在很難見到了,似乎清朝一滅亡,什麼愛新覺羅、葉赫那拉等無比輝煌的滿人姓氏,一夜之間就沒了。其實,滿姓的變遷和消失,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滿族最初沒有自己的語言,努爾哈赤命人創製的滿語,好多都是借鑑的蒙語。這樣一種歷史底蘊並不是很深厚的語言文化,註定了經受不起變革。大概在順治入關定鼎中原時,有一些滿族老姓,就因為稱呼書寫麻煩,悄悄地改了簡明的漢姓。但這只是民間行為,也是極其個別的行為。

清朝統治者對民間私自改姓也十分警惕,《清稗類鈔·高宗惡滿人取漢名》中載: 「高宗不喜滿人漸染漢俗,滿洲舊旗,有命名如漢人,以鈕鈷祿氏為郎者,深鄙之,恐忘本也」。但畢竟當時滿姓是高貴的,旗人的政治經濟待遇都高於其他民族,改姓只不過是圖方便,沒有形成風潮。

真正廣泛而劇烈的改姓潮出現在辛亥革命之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滿族的老姓氏大批量在清朝末年消失。辛亥革命最初有極其強烈的民族革命性質,滿族人被革命勢力大量追殺,據不完全統計,滿族的最高級別的群體——旗人,在清朝滅亡前大概有600餘萬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只剩下150餘萬。在如此巨大的生存危機面前,之前的改姓圖方便的苗子,一躍萌發成長為滿人保命的救命稻草。

居住在北京或者東北的旗人,由於數量極其龐大,與當地漢人數百年通婚,並沒有被大量殺戮。但清朝滅亡後旗人失去了往日優厚的生活待遇,只能自謀出路。長期的優渥生活令他們喪失了謀生的本事,很多旗人怕丟人,紛紛改姓漢姓,不承認自己是無能的旗人。

還有一些滿清皇室後代,深為帝制所累,不願再為滿清皇族背負罵名,也不願再用滿族老姓。比如書法名家啟功先生,作為雍正帝的直系子孫,就明確表示自己不願再姓滿族曾經的第一高姓愛新覺羅。

滿族老姓改漢姓也很有趣。有的圖省事,直接把老姓第一個字取為漢姓,像章佳氏改為章,富察氏改為富,佟佳氏改為佟,納拉氏改為那。如今娛樂界很多名人的姓氏都在其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有的根據漢語譯意改姓,比如鈕祜祿漢譯為狼,取其諧音為郎姓。尼瑪哈漢意為魚,就改為魚姓。

也有的直接扔掉原有滿姓,直接用名的第一個字為姓,像啟功先生即此例。

同一個滿族姓也能改為很多不同的漢姓。愛新覺羅氏在北京的很多改為金、羅,在瀋陽的多改為肇、德,在遼陽的改為海。大概是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改姓也很隨變。畢竟清朝滅亡後,再尊貴的姓氏也沒有什麼好處,有時反倒是個累贅,所以就不講什麼規矩,怎麼方便怎麼來了。

有一些滿族改的漢姓,都是原來漢姓中沒有的,如:肇、圖、德、暴、呼、阿、西、布等,看到這些姓氏的人基本就可以斷定,或是他們本人,或是其上代祖先,八成就是滿族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uu3FGwBmyVoG_1ZBP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