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東京八十萬禁軍,在北宋末年究竟還有多少?

2020-04-13     熊熊講武


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因膝下無子,於是立其弟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宋徽宗是北宋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這位帝王的文藝水平在歷代皇帝中絕對能排到前列,其留下的瘦金體至今仍是一種重要的漢字字體。

但是身為皇帝,最重要的應當是治國理政的能力,而不是追求文學藝術上的進步,而宋徽宗並不善於治國,這就為北宋最終的滅亡留下了伏筆。

那麼,宋徽宗時期的禁軍是個什麼水平呢?

拜著名文學作品《水滸傳》所賜,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小時候以為林沖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著實是非常威風的,但後來才知道,其實禁軍的教頭有很多,而林沖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八十萬禁軍,宋徽宗時期的禁軍有這麼多嗎?

禁軍實際上就是北宋的正規軍,其除了駐防京師之外,其餘分駐各地要衝。

由於對遼及西夏軍事行動的需要,北宋駐防禁軍主要由於針對遼國方向的河北禁軍和針對西夏方向的西北禁軍。

當時,中央禁軍由於多年未有戰事的緣故,早已破敗不堪,原本京城周圍高地上的軍營紛紛被改建為了園林和別墅。

以至於北宋末年官員王襄感慨:皇城諸班之地,今為殿閣池台矣,京城廢營之地,今為苑籞甲第矣。

當時,禁軍理論上的兵額約為六十萬人,此外還有約二十萬人的廂軍。

但是宋朝中央承平日久,禁軍缺額極為嚴重,李綱曾有言:熙豐盛時,內外禁卒馬步兵凡五十九萬人,承平既久,闕額三分之一,失於招填。

其實缺額三分之一可能都少算了,因為當時三大禁軍之一的河北禁軍實際上連十之二三都達不到;而駐防開封的中央禁軍實際兵額也嚴重縮水。

而且開封禁軍不光是缺兵少額的問題,其中大多數禁軍不事作戰,反倒「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禁軍軍官成了包工頭,士兵成了泥瓦工了。

由於南方禁軍人數少、實力弱,這就使得當時北宋軍隊中只有稱之為「西軍」的西北禁軍扔保持了較充實的員額和戰鬥力。

宋朝的西軍是在和西夏長期戰爭中鍛鍊出來的,自北宋中期到末期,西北方向的戰事一直沒有徹底平息。

北宋禁軍最初與西夏作戰屢屢失敗,但隨著禁軍改革的推進以及堡壘戰術的實施,西軍逐步取得了對西夏的軍事優勢。

以至於徽宗時期,西軍消化掉了青唐吐蕃,並完全壓制了西夏,再打下去,西夏恐怕是被滅國的節奏了。

但此時,北宋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期,國內的方臘起義搞得南方一團亂麻,被迫調西軍平叛,叛亂被平定後,由於宋與金簽署了海上之盟,計劃對遼國用兵。

曾經兵強馬壯的河北禁軍和京師禁軍竟無可用之兵,於是再以西軍為主力發兵十五萬攻遼。

遼國主力雖然在金軍面前一觸即潰,但是其面對宋軍的偏師卻依然是碾壓宋軍的狀態,宣和四年(1122年)東西兩路宋軍都被遼軍擊敗。

「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相枕籍不可勝記」。

不久之後,聽聞遼國大亂,宋軍再度北伐,此戰有郭藥師降軍配合,但依然大敗。

這兩次失敗不僅葬送了西軍大量部隊,更直接導致了金國對宋朝的鄙視,完顏阿骨打赤裸裸對宋朝使節說:

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五萬眾,一旦不戰自潰,中國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為我有,中國安得之?

由於北宋軍隊的無能,使得其不僅沒能收回燕雲之地,反倒引來了金軍的覬覦。

1125年,金軍俘獲遼天祚帝,遼國滅亡。此後金軍馬不停蹄揮師南下,西路軍由完顏宗翰(粘罕)率領,自西京(雲州)直取太原,而東路軍則由完顏宗望率領,從南京(平州)出發,攻取燕京,直下中原。

金軍西路軍圍困太原,並擊敗了宋援軍孫翊部和折可求部;東路金軍一路南下,先是敗降了郭藥師的常勝軍,擊破宋燕京防線,隨後又在郭藥師引導下快速通過華北平原,直抵黃河。

宋軍以七千兵守浚州,金軍(還是郭藥師的降軍)兩千人襲來,宋軍卻不戰自潰,爭相渡河逃竄,自相踐踏淹死於河者數千人,金兵所傷者不過三人。而聽聞此路宋軍潰敗,守河的兩萬宋軍也撒腿就跑,金軍在搜集了幾十條小船在此後數日內安然將部隊運過黃河,自此黃河天險也已洞開。

對於如此順利渡河,金軍自己也感嘆「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此時,宋朝的都城開封已經直接暴露在金軍面前。

宋朝朝廷早就被金軍嚇破了膽子,宋徽宗禪位成為了太上皇,還一路跑到了鎮江;繼任的新皇帝就是宋欽宗,其連堅壁清野都做不到,以至於讓金軍輕得天駟監的兩萬匹御馬及大量糧食。

這時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有幾何實力呢?

經過主戰派李綱的整備,開封的四面城牆各備一萬兩千人,此外還集中四萬人為機動部隊,分為五軍,若加上警衛皇宮的部隊,在東京動員的軍力有十萬人左右。

這些禁軍雖然平時疏於戰陣,但在大敵壓境之下倒也憑藉東京的城防工事進行了殊死抵抗,使得金軍的數次攻城均告敗績。

此時宋朝最後的精銳——西軍主力開來勤王。宋軍集結在開封周圍的可戰之師有二十萬人之眾,而金軍卻只有五六萬人,而且還處於頓兵于堅城和大河之間的不利態勢。

如果宋朝上下堅決抗擊,金軍即使不被全殲也可被重創,結果以宋朝皇帝為首的投降派,不僅向金軍輸送了大量財帛物資、連作戰情報也都外泄,最後竟以禮送金軍出境並奉上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版圖的結局結束了這第一次東京保衛戰。

此時我們也能看到,宋朝實際能動員的禁軍最多不過三十到四十萬人,而能集結在一個戰場的則至多不過二十餘萬人,以此軍力主動進攻是奢望,但自保還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在隨後的太原保衛戰中,宋軍精銳西軍損失大半,而在北宋朝廷中,又迷惑地不在黃河南北設防。

因此金軍在1126年第二次南下時,很快便兵臨東京城下。此時的東京禁軍只有六七萬人,初期尚可依城防防守,但後來宋欽宗卻搞出了所謂的「六甲神兵」來作戰。

結果這七千七百七十七個「神兵」不僅沒能嚇跑金軍,反倒讓其輕易登城。

宋軍「詔令班直悉上城」,結果「金人數人登城,班直與官軍雖排布如織,而無一人死敵,於是皆下城遁走」。

在這種情況下,靖康恥焉能不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到了宋末,但宋軍敢戰之將仍有,死戰之兵亦多。但無奈在投降派和動搖派占主導的朝廷中,始終未能有效組織軍力進行抵抗。而宋朝最大的投降派就是皇帝,無論宋徽宗、宋欽宗皆是如此,跑掉後成為宋高宗的趙構也是如此。

軍隊並非不能戰,但卻碰到了這樣的皇帝,也只能說金朝的崛起真是撞到了豬對手了。然而,宋朝以皇帝為首的投降派雖死不足惜,但卻使得北方萬千軍民死傷於兵禍中,所謂靖康恥,筆者認為恥的不是那些皇室宗親的遭遇,而是因為這些人的愚蠢和軟弱所帶來的更大災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uQVdXEBiuFnsJQVhH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