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面積2069平方公里,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屬於宿遷與淮安

2019-11-20     新疆地理百科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淮河中游、江蘇省洪澤區西部,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

洪澤湖涉及兩市四縣二區(淮安市的洪澤區、盱眙縣、淮陰區;宿遷市的泗洪縣、泗陽縣、宿城區)

物產資源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螃蟹,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

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

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

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

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一、萬頃碧波。洪澤湖湖面遼闊。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多種水生植物。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極有觀賞價值。

二、百里長堤。洪澤湖東北——西南向為攔拱人工石壩,其餘為天然湖岸防洪堤岸,有1800年歷史,建築宏偉。

三、港塢帆牆。洪澤湖汛期水深、風疾、浪大,直接威脅著過往湖中漁船民的安危。湖東岸原有蔣壩、高良澗兩座避風港。隨著水運的發展,1966年加固洪澤湖大堤時,增建九龍灣、夏家橋、周橋三座避風港,1994年又在洪澤湖心建一座避風港,另加三座船閘,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這些避風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係數較大。

四、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張鵬翮、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作為鎮水之物,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牛身略小於真牛,腹部有鑄詞,距今有300餘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別存放在三河閘、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

五、泄洪大閘。位於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造的,閘身建築雄偉壯觀。

六、老君遺蹤。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蹟。

七、龜山晚眺。龜山,位於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歷代用兵之地,古稱龜山鎮。為秦漢以來歷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蹟。清末仍有寺廟12座,和建築宏偉的洪澤都司署。清代為清河縣南陲重鎮。它扼立於淮河入湖口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山上有很多古蹟,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銀杏樹、淮瀆碑、名人石刻等。

八、明陵石刻。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復原貌。

九、臨淮觀日。臨淮頭,為洪澤湖西岸之半島,三面臨水,古時為臨淮郡志,三國時,東吳大夫魯肅出生於此。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洪澤湖管理局、洪澤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後成為水產養殖基地。適宜觀看日出。

洪澤湖濕地公園,位於江蘇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實驗區內。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全國內陸淡水濕地中排第11位,華東地區第2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魚類產卵場、下草灣標準地層剖面。保護區擁有鳥類194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6種。洪澤湖濕地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生態休閒基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tcqh24BMH2_cNUg4o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