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爆發,有兩起事件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一個是《慕尼黑協定》,英法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另一個是《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德蘇約定共同瓜分東歐。兩起事件是英法蘇三國綏靖政策的直接體現,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的野心,把世界推向戰爭邊緣。其中,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最大的失策。假如沒有慕尼黑陰謀,德國萬萬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發起戰爭。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捷克斯洛伐克是個任人宰割的小國、弱國,其實不然,這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軍事強國,綜合實力僅次於美、英、蘇、德、法、日、意幾大資本主義強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前身是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稱為歐洲五大傳統強國,國土面積僅次於俄國和鄂圖曼帝國;機械製造與軍工產業雄厚,僅次於德、英、美,居世界第四;人口居歐洲第三,且戰爭動員力強大,隨時能夠拉起一支不少於200萬人的大軍。
奧匈帝國的最大問題在於,這是一個二元帝國,國內民族眾多,且歷史聯繫薄弱。一戰後期,同盟國節節敗退,奧匈帝國無力整合國內眾多民族,民族主義興起,奧匈帝國崩潰,分裂為11個獨立國家。其中,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併,組成了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與奧匈帝國的關係就好比烏克蘭與蘇聯,繼承了前宗主國大批遺產。捷克是奧匈帝國最重要的重工業生產基地,位於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市的斯柯達兵工廠是全球最大的兵工廠,1920年-1939年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所出產品必為精品,大名鼎鼎的ZB-26是其經典之作,遠銷中國後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一大主力,也算間接支援了中國抗戰。此外,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12英寸火炮、LT-38輕型坦克也是二戰德軍的主力裝備。
捷克斯洛伐克擁有強大軍工自產能力,入伍率達10%,1936年鋼鐵產量為151萬噸,僅次於日本,軍力完勝義大利。這樣的國家無論如何都不能稱之為弱國,只可惜被英法等國出賣。德國之所以執意割走蘇台德地區,就是因為這裡臨近德國,且部署了大量永久性工事群,德國很難直接攻下,相反英法可以從這裡直插德國腹地。為了禍水東引,英法不惜出賣捷克斯洛伐克,但終究沒有換來希特勒不進攻西歐的承諾。
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後,把斯柯達兵工廠據為己有,為德軍生產了大量高品質軍事裝備,還包括工具機、火電設備、載重汽車、電力汽車等重型裝備,它在1939年的火炮產量就相當於英國本土兵工廠的總產量。如果沒有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萬萬不敢進攻蘇聯;如果當時中國擁有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生產能力,哪怕只是多幾挺ZB-26輕機槍,抗日戰爭都不會打得如此艱辛。看到這裡,也就能明白世人為什麼對慕尼黑陰謀這麼憤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