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打死也沒想到今年「國劇第一」競爭這麼激烈。
就看11月,起碼4部要入圍。
數不出來?
哦對,Sir忘說了。
「第一」說的是倒數那種。
《情深緣起》
Sir本來真沒打算寫,賣相就基本能斷定爛劇。
本劇改編自張愛玲作品《半生緣》。
影視化之路命途多舛:
17年開拍,19年原本要在衛視播出,後突然撤檔,今年9月宣布改名為《情深緣起》。
知識點來了——這種反覆跳票的,別管咖有多大,IP多強,絕對有水。
可Sir還是沒想到,開播即群嘲。
刷屏吐槽,豆瓣開分3.3。
這下要看看了。
因為這種跟風罵,Sir總是第一時間質疑的。
當晚就回家連刷了幾集。
越刷……越想抽自己。
Sir承認,實在是低估了國產爛劇年末這波清倉大甩賣。
怎麼辦?不能白看啊。
Sir決定邀請你們一起,「奇劇共賞」。
劇開始前,先請你們欣賞幾張劇照。
《半生緣》你們都看過,還記得主角曼璐嗎?
一個30歲出頭,妖艷嫵媚的上海灘交際花,歡場頂樑柱。
張愛玲當年僅用一句話就點出她獨特氣質:
「她那嗓子和無線電里的歌喉同樣地尖銳刺耳,同樣地嬌滴滴的,同樣地聲震屋瓦。她大聲說道:"你到底來不來?你不來你小心點兒!"」
嬌弱又帶韌勁。
劉嘉玲版呢?
這堅毅的眼神,這霸氣的氣勢。
Sir內心BGM不知不覺就響起來了:臥似一張弓(嘿!)站似一棵松(哈!)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一陣風!)……
更強悍的是另一位女主,曼楨。
原著什麼樣?
溫婉典雅、纖細敏感的少女。
性格天真,但懂世故;想獨立,又有點柔弱無助。
蔣欣版呢?
看圖之後,Sir請你們自行腦補BGM。
Sir不是苛求女演員身材。
作品外放飛自我沒問題,但既然接了戲,角色還有人物原型,就應該有相應的準備。
蔣欣這狀態,包括妝發造型,顯然是馬虎的。
甚至連比自己大19歲的劉嘉玲都比不過。
難怪網友調侃——這版顧家姐妹花「看起來可以稱霸上海灘」。
但年齡、體態都不是《情深緣起》選角的真正硬傷。
最大硬傷,出在長相上。
原著用大量細節鋪陳,曼璐曼楨是年齡不同、樣貌相似的雙生花。
張愛玲當年給夏志清寫信,建議《半生緣》影視化「可由一人兼飾姊妹倆」。
蔣欣和劉嘉玲拼一起?
哪哪都不像姐妹。
《半生緣》說實話不好拍。
97吳倩蓮版,03林心如版,都收穫觀眾好評。
原因不僅在於選角,更因為故事本身有足夠魅力。
它描述的是30年代舊上海。
家境貧寒的女主顧曼楨,原本與富家公子沈世鈞相戀,卻在姐姐曼璐的設計下,被姐夫祝鴻才強暴,成了姐姐綁住男人的貢品。
王家衛曾談及改編《半生緣》,提醒要「多拍『神』,而不要拍『形』」。
連看8集,Sir可以負責任地說——形神俱散。
選角,只是「形」的基本盤。
製作不用心,才是出戲的根源。
一部聚焦在舊上海的年代劇,彙集了港普(劉嘉玲)、台灣腔(鄭元暢)、普通話(蔣欣)、上海話(顧曼楨媽媽)至少四種口音。
五湖四海大亂燉。
媽媽用上海話訓斥姐姐,姐姐則操著港普反駁。
真·雞同鴨講。
更讓人出戲的是魔幻剪輯。
曼璐和舞女吵架,曼楨勇猛護姐。
注意這一幀,蒙太奇堪稱意識流:
上一秒,曼楨拿著花籃衝上前欲打人,拉都拉不住。
下一秒,手上的花籃沒了,整個人神情恍惚,當場呆滯。
???
螢幕前的Sir也呆滯了。
難道這真的是中華有神功嗎?
Sir實在是多少年沒見過如此恐怖的國劇災難現場了。
更可怕是,它並非個例。
劇中隨處可見。
曼楨過生日,祝鴻才帶人來鬧事,沈世鈞替曼楨出頭。
只見混混們圍住他,人群一陣騷動,螢幕黑了。
再下一個鏡頭,沈世鈞就躺在了醫院裡,臉上帶著傷。
直到曼楨問起他傷了哪裡,他一副痛苦、欲言又止的樣子。
Sir才算看明白,這是被混混們踢傷了下體。
呵呵。
Sir是看懂了。
這哪是拍《半生緣》啊,這就是只拍了一半啊!
更更更災難的是,劇作風格也飄忽不定。
按說男人傷到這個部位,不是開玩笑的。
可配樂輕鬆愉快,似乎有意營造喜劇氛圍。
正當你準備嘿嘿嘿時……
她。哭。了。
悲情背景樂,起。
Sir的腦袋已經徹底宕機了。
編劇給個痛快話,到底想走啥風格?
一會兒鬼馬一會兒苦情,以至於觀眾剛要進入某種情緒,就被迫出戲了。
審查上被刪減,本不該成為戲份前後不連貫、風格反覆切換的藉口。
另外,細節不用心,再好的演員背書也無用。
可能你要說了。
這麼一部連剪輯都捋不順的劇,要求細節,太苛刻了。
但Sir認為,細節上合乎常理(不求多有深意),是一部劇對觀眾最起碼的尊重。
兩個舞女打架,撕扯半天,頭髮紋絲不亂,妝容完好如初。
打了個塑料架?
目睹祝鴻才對妹妹動手動腳,曼璐暴怒。
抄一塊板磚,就要拚命。
要不說姐妹情深呢。
這傢伙,直接把板磚都給捏彎了。
如此穿幫,任演員演出花來,劇作也是立不住的。
「形」說完了,再來說「神」。
這部劇整體給Sir一種感覺——它除了人物名、時代背景和《半生緣》一樣,其它哪裡都不像《半生緣》。
舞女打架,強搶民女,少了原著的悲涼,取而代之的是鬧劇感。
這還不是它最大槽點。
更不能忍的是,女性題材的濫用,讓立意大打折扣。
原著中曼楨是有理想有追求,但也會軟弱、無奈的女性。
這部劇里,曼楨獨立自主,思想前衛。
儼然像個新新人類。
她屢次勸姐姐「改邪歸正」,嫁個好人家。
要麼撮合曼璐和初戀情人復合;要麼就苦口婆心勸她放棄做舞女,光明正大賺錢。
可家人勸她嫁人,她什麼反應?
直接懟回去:
「我還年輕 我現在不想嫁人
你們供我念書
就是為了讓我嫁人嗎」
給姐姐牽線,反手就標榜自己不靠男人。
嘖嘖,老雙標了。
我要是姐姐,我也翻白眼瞪她。
原著中,姐妹二人都是「吃人」禮教的受害者,最後才釀成了姐姐將妹妹獻給老公、借腹生子的悲劇。
曼楨正是因服從於三綱五常,才委身於自己不愛的人,日漸麻木,成了另一個「姐姐」。
現在倒好。
將現代女性的「皮」,硬是披在民國女子身上。
既然顧家姐妹強大、獨立至此,Sir很好奇,接下來的劇情將如何推進。
1968年10月9日,張愛玲致信宋淇寫的一段話,送給這部劇再合適不過:
「寫小說我總想不讓自己的觀點obtrude【強行介入】,寫散文也像談話一樣,不能牽涉太多,不然一句句都要辯駁起來還行?」
拍影視作品也一樣。
話說得太刻意,價值觀植入得太直白,反倒落了下乘。
以上說了這麼多,還不是最讓Sir上火的。
本劇改編自《半生緣》,可無論是海報,還是片頭片尾,都沒有出現半個「張愛玲」或「半生緣」相關字樣。
同樣的現象,也存在於新《鹿鼎記》。
尋遍整部劇,看不到原作者的名字。
怎麼現在的IP改編,都流行「去作者化」?
很抱歉。
這般掩耳盜鈴,非但無法讓觀眾放棄用原著的水準去衡量、評判它。
還露了主創對作品不自信的「怯」。
對原作者不尊重的「怯」。
繼去江湖化的《鹿鼎記》和去悲涼化的《半生緣》之後。
我們還會看到什麼?
不敢想啊。
但Sir敢說。
這樣的作品,你出一部,Sir必罵一部。
沒跑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