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前夕上映的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聚焦鄉村教師群體,根據支月英老師的真實事跡改編。看過之後,她有怎樣的感觸?
有一群孩子,或面朝黃土,或山頭放牛,或在沒幾個人的破爛教室里有一日沒一日的混著。
正是上學的年齡,卻無書可讀。
深深的大山,偏遠的僻陋小村,生生隔斷了他們看世界,探索世界的眼睛。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可這群孩子苦難的不是不想學習知識,而是沒有人教他們知識。
還好,命運沒有忘記他們,有一群人出現了,成了他們看世界的光。
苦:一人一校,一守一生
教師節期間,看了由《感動中國》人物支月英老師真人事跡改編的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感動不已。
19歲,正是最美麗的年華,支月英老師不顧家人反對,懷著一腔支援山村教育的熱血,毅然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為一名鄉村女教師。
校園長滿雜草,教室破舊不堪,沒有幾塊好玻璃,桌椅板凳也缺胳膊少腿。
留給支月英老師的宿舍,簡陋到極致,一張破桌子,一張破床,僅有的蚊帳還破了個大洞,夜晚老鼠亂竄,時不時還有蛇出沒。
甭管條件多麼惡劣,多麼艱苦,支月英老師沒說一個不字,捲起袖子收拾起來。
儘管這樣,支月英老師的支教之路並沒有得到村民的欣賞和感激,反而是質疑:
「這姑娘能堅持下來嗎?」「是不是想過渡一下,過不久就溜掉。」
甚至幾個頑劣的學生也嘲諷支月英老師:
「怎麼樣?跟你們城裡的學校不一樣吧?」「過不了多久,她就會跟哭著跑下山去。」
可誰都沒想到,支月英老師這一待就是一輩子。
就像電影里的旁白說得那樣:她像泥洋的青竹一樣,在大山里扎了根。
支月英老師,一人擔起學校所有的課程,輕傷不下火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了如指掌。
課後,無論颳風下雨,結冰打霜,她都堅持把孩子一個個送回家。
有時還會一家一家的拜訪村裡沒上學的孩子家,儘自己所能,說服家長讓孩子去讀書。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支姐姐」變成了「支媽媽」,支月英老師帶的學生一個個走出了大山。
當年那個最頑劣最不相信支老師的學生董大山,早已是知名地產公司的老闆,
當他回鄉探望支月英老師時,支月英老師仍舊堅守在深山,只是這山越走越高,越走越深。
一輩子堅持一件事很難,但支月英老師做到了。
支月英老師用一人之力點亮了一座大山。
鄉村教育就是因為有了支月英老師這樣的人,才有了希望和未來。
信念:堅持下去就有了希望的力量
支月英老師最貼心的一個學生叫如意,當年,如意考了全鄉第三名,卻因為生病的母親放棄了走出大山的機會。
沒過多久,如意草草嫁人,生了一兒一女,丈夫是個二流子,不堪忍受的如意又匆匆離了婚。
為了養活母親和兒女,如意不得不走出大山,到建築工地搬磚掙錢。
日子越苦越難熬,支月英老師一封一封的長信安慰著如意,勸她不要放棄學習。
如意在支月英老師的鼓勵下,堅持學習數學,後來,終於成了一名會計。
如意的女兒小花,從小就夢想成為舞蹈家,卻在上山割豬草時摔了下來,因延誤治療成了跛子。
很多年後,當董大山在教室里看見翩翩起舞的小花時,他簡直不敢相信。
支月英老師告訴董大山:人,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希望。
如意堅持了學習,才有了從搬磚到會計的華麗轉身。
小花堅持了自己的夢想,才有了再舞起來的自信。
那麼,支月英老師又何嘗不是呢?
因為自己三十多年紮根深山的堅持,才有了學生走出大山的希望,才有了學生改變命運的機會。
就像約翰生所言: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把希望化作堅持,在靈魂深處堅信相同的生命一定會有不同的解釋。
張靚穎在《鄉村教師》頒獎典禮上,以一首《我的夢》感謝鄉村教師。
我的夢
張靚穎 - 我的夢
歌詞就好像是在說支月英老師:
執著地勇敢地不回頭,
穿過了黑夜,
踏過了邊界,
世界會怎麼變化,
都不是意外。
每個學生命運的精彩,都離不開支月英老師對山村教育的執著堅持。
而支月英老師堅持的力量源泉,就是每個學生的夢想,就是大山深處的希望。
奉獻:不問得失,全力以赴
鄉村教師的苦,我們看得見。
但鄉村教師家人的苦,我們無從得知。
鄉村教師因教師資源稀缺,每個人都承擔了巨大的課業壓力,很多人都是吃住在學校,與家人分居。
顧得了學生,就顧不了家人,顧得了家人,就顧不了學生。
支月英老師也是這樣。
已經上大學的董大山,回鄉看望支月英老師時,剛好遇見支月英老師的女兒。
董大山問:「媽媽呢?」
支月英老師的女兒回答道:「媽媽不要我了。」
一個母親是有多疏忽自己的女兒,才能讓女兒說出這麼令人心疼的話。
支月英老師無私奉獻的背後,一定有犧牲。
支月英老師說,她有一次,只顧著上課,忘記了還在家裡的女兒,冰天雪地,女兒只穿著秋衣秋褲,到處找她,結果高燒了好幾天。
而老公也因此一個多月不理她。
都說,老師是一個最需要奉獻精神的職業,鄉村教師更甚。
深以為然!
支月英老師苦了自己,讓自己的母親心疼。
只顧學生,讓自己的孩子少了關愛,讓丈夫半輩子遷就。
支月英老師的奉獻,是用一家人的犧牲成就的。
鄉村教師背負著大山孩子的希望,沉甸甸的責任讓鄉村教師心中沒有比學生更重要的了。
有人說:鄉村教師是平凡而偉大的。
而鄉村教師的偉大不僅僅在於樂於奉獻,還有不求回報。
湖南一位即將退休的鄉村教師馬翠萍,在她的退休感言里說:
自願付出的就別想著回報,不要總把為別人做的那些事掛在嘴上……
大抵,每個為教育貢獻自己光和熱的老師,都是這麼想的吧!
所以有人說,老師是這個世界上最光輝的職業,一點兒都沒錯。
精神傳承:讓更多的人關注山村教育
支月英的老師的事跡被報道後,縣裡教育局局長親自上門表示,要把支月英老師調到縣城工作。
但支月英老師拒絕了,只答應局長可以到縣裡做一次演講。
支月英老師對董大山說:
「其實,我也挺矛盾的,我這個人不愛總說我的那些事兒,可我轉念一想,如果我的演講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山里孩子的教育,我倒願意多說幾句。」
紮根山區36年,支月英老師一隻眼睛已經看不見,一隻耳朵也聽不見,依舊沒有離開,想著用自己最後的力量呼喚更多的人來支援山區教育。
這是偉大的情懷,這種情懷影響著越來越多有教育夢想的年輕人加入。
據統計,我國現在有280多萬鄉村教師,但卻承擔著4000多萬鄉村學生的教學任務。
鄉村教育的發展僅僅依靠鄉村教師奉獻精神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支援鄉村教育仍舊是重中之重。
前段時間,教育公布說教師工資由80年代之前在國民經濟各行業排倒數後三位,提升到目前全國19大行業排名第7位。
但是鄉村教師的工資遠遠低於平均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