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人您家是從何處遷居來的
「于都縣「即:1975年、1982年分別在禾豐上富塘、小溪大嶺背發掘的古遺址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在於都這塊士地上生息。之後,遷居於都的客籍戶越來越多。據今存的族譜記載和縣地名普查資料,居住在縣境內各姓的祖先,大都是自唐以來北方南遷的客籍人。南遷的先民中,極少直接遷居於都,多數是幾經周折後,定居於都。
唐代,劉姓從廣東遷居曲洋伍百口、從吉水遷居寬田山下,巫姓從福建遷居利村石下,張姓從福建遷居祁祿山上嶺崗,陳姓從興國筲箕窩遷居汾坑富竹坑、從福建遷居祁祿山大壩,林姓從廣東遷居曲洋壩上,羅姓從廣東遷居馬安大螺,鍾姓從興國竹壩遷居銀坑貫前,曾姓從吉安遷居曲洋小源,謝姓從永豐明德遷居曲洋牛灣形,蔡姓從浙江肖山遷居梓山蔡屋,譚姓從寧都斫柴崗迂居葛坳潭布,藏姓從興國遷居寬田社下。開元間(713-741年),於都(含今瑞金、會昌)有戶數3000以上。
宋代,王姓從福建漳州遷居馬安陽幫,方姓從興國遷居仙下石崗圍,鄧姓從廣東梅縣遷居祁祿山鄧屋,石姓從興國遷居橋頭盤坑,馮姓從廣東湖江遷居葛坳大田,朱姓從興國竹壩遷居橋頭珠村背、從婺源遷居仙下下圍、從萬安遷居梓山田心,劉姓從寧都遷居仙下三貫,杜姓從廣東遷居羅坳腰帶塘、從安遠遷居羅坳壩上,楊姓從廣東遷居羅坳孟口,李姓從廣東汕頭遷居橋頭東山,肖姓從泰和七星坳遷居葛坳李安洞、從贛縣信豐江遷居段屋胡竹尾、從萬安蘭田遷居西郊上王子龍,吳姓從廣東遷居羅坳腰帶塘,何姓從廣東興寧遷居盤古山何屋,沈姓從瑞金榮存的坑遷居仙下沈屋.羅姓從寧都大古遷居銀坑圩,鍾姓從興國竹壩遷居小溪下雙坑,袁姓從廣東遷居葛坳山家村、小水,黃姓從興國遷居嶺背禾溪,彭姓從寧都遷居仙下吉村,葛姓從金溪遷居葛坳葛莊排,溫姓從福建虎井遷居銀坑中心煅、從廣東石馬遷居羅坳案湖,謝姓從興國竹壩遷居嶺背肖屋,賴姓從會昌龍華遷居於陽江背。元豐間(1078—1085年),全縣戶數4000以上。淳熙八年(1181年),主、客戶數37500,口數48944。寶慶二年(1226年),戶數37105,口數58783。
元代,王姓從興國竹壩遷居車溪大丘腦、上潮屋,劉姓從廣東興寧遷居嶺背下村廟、從泰和遷居寬田龍潭面、從廣東遷居寬田龍泉逕、從萬安遷居梓山土牆背、從贛縣小汾遷居小溪安塘里,孫姓從泰和遷居西郊孫屋,李姓從福建上杭遷居嶺背禾溪、小溪羊石下,肖姓從會昌白鵝遷居段屋大嶺背,邱姓從廣東長林遷居盤古山鴨子店,鄒姓從山東遷居仙下鄒坑、從瑞金武陽梅遷居黃麟廟下,張姓從廣東遷居銀坑缶並丘、從福建上杭遷居嶺背南坑、從廣東嘉應州遷居寬田崬腦、從萬安遷居西郊曹屋,陳姓從廣東汕頭遷居黃麟太南,段姓從泰和遷居段屋杜田,袁姓從贛縣黃婆地遷居祁祿山馬嶺,凌姓從尋烏遷居銀坑安子前,謝姓從廣東遷居高龍下天井、賴姓從福建遷居汾坑鹹水、利村賴屋,藍姓從贛縣大田遷居祁祿山老村,蒙姓從安遠龍華遷居盤古山老星下,歐陽姓從泰和馬家洲遷居梓山歐陽屋。
明代,先後遷入於都定居的約200戶。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江蘇、四川、湖南、廣西和本省的萬安、興國、泰和、瑞金、贛縣、安遠、寧都、會昌、樂安、吉安、吉水、水豐、尋鳥、信豐、定南、遂川、永新、南豐、廣昌等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縣戶數3911,口數16698。弘治五年(1492年),戶數1670,口數6679。萬曆十一年(1582年),戶數2176,口數5604。
清代,由廣東、福建、河南、山東、江蘇、四川和本省的興國、瑞金、寧都、泰和、安遠、會昌、贛縣、尋烏、萬安、吉水、信豐、永豐、吉安、樂安、石城、撫州、遂川、大余、南康、龍南等地遷居於都的300多戶。順治八年(1651年),戶數1658,口數5178。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頒布「凡滋生人丁,只書其數,永不加賦」的詔令後,人口逐增。雍正十年(1732年),2484戶,8840人。乾隆五年(1740年),8600戶,78050人。乾隆三十五年,26300戶,180780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38800戶,302583人。道光三年(1823年),46107戶,318100人。同治十年(1871年),46850戶,359550人。
民國期間,外地遷居於都的很少。經縣政府統計,人口已穩定在20餘萬。蘇區期間,於都人口近30萬。
1949年8月13日,於都解放,流落他鄉者陸續回鄉重建家園,年末總戶數80009戶,人口數332114人,其中男164311,女16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