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宦遊八年,寫出一首豁達詩篇,開篇兩句便讓人心胸開闊

2019-10-20     慶余

由於古代文人往往懷著「匡時濟世」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們紛紛走進仕途為官從政,卻也無法避免地邁入了宦海浮沉的人生,稍有不慎就會遭遇貶謫,思想情感也會遭受重創。而在經歷了人生的大風大浪之後,他們往往又會有著無限感慨,於是揮筆鑄就了一首首經典的詩篇。如南宋詩人陸遊寫下的這首《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是陸遊在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東歸臨安途中,路過九江,夜宿東林寺時,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在這首詩的開篇兩句中,陸遊便以議論入詩,表達了自己對宦海浮沉的看法,表現出豁達的人生態度,可以說讓人醍醐灌頂。同時陸遊在這首詩中,也透過與老僧的話舊,抒發了對東林寺的深厚感情。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

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雲夢芥吾胸。

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鍾。

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

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

首聯「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雲夢芥吾胸」,意思是說,我看遍了江河湖海,登過了千萬山峰,這小小的雲夢澤,我又哪裡會芥蒂在胸,心有不快?從寫法上看,陸遊開篇兩句起的突兀,但又不是完全脫離事實。實際上,陸遊從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後,便是八年之久的宦海浮沉,他先由夔州到南鄭,再被調往成都府,後又在蜀州、嘉州任官。

這八年時間,陸遊不僅閱盡了巴山蜀水,即使是漢中、雲棧、劍閣等地,也無不跋涉。長江、漢水,浩渺的洞庭湖也在他的游賞之中。所以陸遊在開篇兩句中說自己「看盡江湖千萬峰」,是有事實依據的。也就是說,在陸遊心中雲夢澤就是一個小小的水澤而已,不會心存芥蒂。言外之意,便是宦海浮沉,相對於一生來說,算不得什麼。可見這裡所表現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而對於我們來說,品讀陸遊這首詩,最重要的便是理解他對宦海浮沉的豁達態度,從而提升自己面對人生磨難和困苦後的心境,以積極樂觀、心胸開闊的思想去生活。緊接著頷聯兩句「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鍾」,則再次表現了詩人豁達的情懷,它的意思是說,揮手招來西塞山上的明月,來到東林寺聽著鐘聲。

西塞山,是古代水戰的要塞,在湖北省大冶縣東,山臨長江,陸遊入蜀時路過此處。陸遊在這裡提到那裡的明月,說明對其情有獨鍾,再結合東林寺中的鐘聲,一方面增添了美感,另一方面寺院的鐘聲可以發人深省。總的來說,這兩句詩豁達洒脫,反映了陸遊對東林寺的喜愛。

頸聯「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即我沒有想到自己在今天還會夜宿東林寺,寺中的老僧倒是記得八年前的相逢。舊地重遊,除了見到故人的驚喜之外,更多地反映了他倦於仕途,委心任運的思想。最後尾聯「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意思是說,晚上我敞開窗睡了,卻有人把我驚醒,原來是山野間的水碓傳來了舂米的聲音。

碓是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木槓,槓的一端裝置一塊圓石,以足連續踏木槓的另一端,石連續起落,可以舂米,故舂米有連續的聲響。陸遊在此處以舂米的聲音結尾,是為了表達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也暗中表達出了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綜觀陸遊這首詩來說,無疑豁達的人生態度讓人醍醐灌頂,而情景交融的運用,更讓這首詩餘味無窮。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c43720BMH2_cNUgIF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