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阿拉伯人有的通過陸上絲綢之路,經由(大食國)半島到達中國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有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廣東省廣州市;有的則通過香料之路到達中國的泉州、揚州、杭州。他們起初落藉在城市外圍,之後便漸漸定居在城市裡。從漢代到清代,阿拉伯人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社會、建築學及醫藥學等方面的發展。
一、阿拉伯產品對中國的影響
唐朝時期開明的對外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廣州市商港建立管理機構,負責管理阿拉伯等外國商人。「設市區,令蠻夷來貢獻者為城市稍收利入官。」[1]南海市舶收入較多,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大量阿拉伯產品湧入中國,如珠子、香水、象牙、犀角和玳瑁等。在元朝,海外貿易由政府直接控制,採取「官自具船,給本選人入蕃貿易諸貨」的辦法,所獲之息,官取其七,所貿之易,人得其三。元朝派出穆斯林至摩加迪沙購買豹、獅子等動物,又遣使四到摩洛哥的丹吉爾地採辦異物。元世祖時,來中國的阿拉伯商人越來越多,有來自非洲的,也有來自亞洲的商人,他們都促進了中國的經濟演變、發展、繁榮。
二、阿拉伯語言文字對中國的影響
阿拉伯文有豐富的詞彙和嚴密的句法,並且有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現在,波斯文、阿富汗文、烏爾杜文、維吾爾文都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阿拉伯語言文化隨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因為穆斯林在做禮拜時會用到《古蘭經》,所以中國的穆斯林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和《古蘭經》。維吾爾人將阿拉伯字母取代回鶻文字母。阿拉伯的名著《一千零一夜》更是被翻譯成中文,對中國影響較大。
三、阿拉伯的應用科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醫藥學
阿拉伯是世界文明的搖籃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其醫學理論自成體系,承襲了古希臘的「風、火、水、土」的四元素以及「熱、冷、干、濕」的四性理論。唐朝時期,阿拉伯醫學傳到了亞洲東部。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錄了大食國草藥方面的相關知識。阿拉伯輸入中國的乳香、蘇合香、蘆薈、沒藥、葫蘆巴、丁香、何黎勒、珍珠、血竭、木香、阿魏和龍腦(冰片)等藥材為中國醫藥界廣泛採用。元朝也十分重視阿拉伯醫藥學,據《元史·百官志》記載:「掌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合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孤寒者」。《元秘書藍志》這本回回書籍中所記載的《忒畢醫經》13部即是一例(「忒畢」是Tibb kitab的音譯,意為「醫學」「醫經」)。阿拉伯醫藥學傳入中國後,更加豐富了中國醫藥學寶庫。
(二)數學
阿拉伯人對數學有過許多重大的貢獻,他們不僅奠定了解析幾何的基礎,還發明了平面三角學和球面三角學。阿拉伯人對數學的最大貢獻是阿拉伯數字的傳播和對「0」的使用。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第二功績是發明了代數學。中國、印度和希臘的數學裡只有對代數學的初步知識,而阿拉伯數學家Huarizimi(花剌子密,780~850)將代數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其著作《代數學》對中世紀數學家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代數學的名稱「algebra」是阿拉伯字「al-gabr」的變形,也是一個鐵證。
(三)天文學和曆法
在元代,許多穆斯林天文學家來華,一些阿拉伯天文儀器和天文書籍也隨之傳入中國[2]。元代,旭烈兀派(馬臘格市)的阿拉伯穆斯林天文學家札馬魯丁來到中國,帶來阿拉伯天文學家艾卜·阿里·哈桑·馬拉庫的歷學著作《開始和終結之書》。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他參考阿拉伯曆書撰寫《萬年曆》,世祖批准頒行。同年,札馬魯丁在北京建立觀象台,並製造出七種阿拉伯天文儀器。至元十三年(1276),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簡儀等新天文儀器。據《新元史》載:「郭守敬創製諸儀表,台管尊用百年,測驗之精,遠逾前代」。郭守敬創造的簡儀,精密、完善而又簡單[3],這對中國曆法的改進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阿拉伯藝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音樂、繪畫、建築等
阿拉伯建築、音樂、繪畫、服飾等藝術對中國穆斯林民族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建築和繪畫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上。如新疆喀什的艾提卡爾禮拜寺和吐魯番的辦公塔禮拜寺。自古以來,中國就與西亞進行文化交流。阿拉伯音樂和維吾爾音樂的匯合交流,促進了雙方音樂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原音樂。
書法
阿拉伯文書法是伊斯蘭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在阿拉伯文化史和世界文化藝術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書法是一門優美的藝術,起源於手抄本的《古蘭經》,特別是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古蘭經字畫」,用中堂、對聯等形式裝禎裱褙,懸掛在家中,對穆斯林的意義非常重大,成為穆斯林的精神依託。中國清真寺的裝修牆上多掛有阿拉伯書法,現代中國有很多大學都有阿拉伯書法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