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趙碩
近日,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認為,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雖然此次期刊建設和改革的目標是針對創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但筆者認為,《意見》對創建我國一流人文社科期刊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早在166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就出版了人文期刊雜誌《學者雜誌》,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人文期刊。
我國最早的人文期刊起源於19世紀,為德國漢學家郭實臘於1833年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發行時間延續5年多。
最早的白話文人文期刊出現在20世紀初期,如五四運動時期的白話文期刊《新青年》《生活周刊》等。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陸續創建了一批人文社科期刊,如1951年4月創刊的第一家高校文科學報《文史哲》起到了引領人文學術潮流的作用。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人文期刊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巨大貢獻。
迄今為止,我國人文社科期刊數量已達到3000種左右,涵蓋了25個大類的不同學科。
我國人文社科期刊數量眾多、良莠不齊,如何創建一流人文期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人文社科期刊在長期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制約一流期刊發展的瓶頸,如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認定和評價不明確、地域分布不均衡等。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和研究機構主要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為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認定標準,該索引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的資料庫,最早開發的數據出現在1998~1999年,目前該資料庫已經更新到2019~2020年的CSSCI期刊數據。
在二十年的發展中,該資料庫對於引領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實現國家軟科學的創新突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於創建我國一流人文社科期刊也起到了風向標的引領作用。
在這裡,我們不妨以CSSCI來源期刊(2014~2015)和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的數據進行對比,來看一下近五年我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變化情況。
表1:CSSCI 來源期刊種類(2014~2015)與(2019~2020)頻數統計表
圖1:CSSCI 來源期刊種類(2014~2015)與(2019~2020)樹形分布圖
通過分析對比CSSCI來源期刊(2014~2015)和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頻數統計表的情況來看(見表1和圖1),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近五年變化最大的是管理學期刊,頻數百分比增加了0.9;其次是人文、經濟地理期刊,頻數百分比增加了0.8;經濟學期刊和綜合性社科期刊的頻數百分比下降較明顯,分別下降了1.37和0.93;其他大多數人文社科期刊近五年的學科分布和期刊種類並無太大變化。
這說明我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淘汰率不高,發展較為穩定。
表2:CSSCI 來源期刊(2019~2020)地域統計表
圖2:CSSCI 來源期刊(2019~2020)地域分布圖
我們不妨再看一下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的地域統計數據(見表2和圖2)。
我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地域分布頻數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頻數最低的依次是西藏、寧夏、海南、河北、貴州、青海、內蒙古,基本上屬於我國中西部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
這說明我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地域分布嚴重失衡。
通過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我國人文社科一流期刊的發展與國家創新發展的戰略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參照《意見》精神,未來我國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發展路徑應體現在優化期刊發展布局、引領學科專業創新研究、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以服務於國家重大需求和發展戰略。
首先,我國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地域分布不盡合理。
以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的地域統計為例,京滬粵三大省的C刊數量占到了321種,比例達到56.5%,而新疆、青海、寧夏、雲南、貴州、廣西、內蒙古、西藏、海南等偏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C刊數量僅占4.4%,地域發展的不均衡性十分明顯,這也是未來我國實現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未來,須優化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發展布局,重點扶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的一流人文社科期刊建設,同時建立我國人文社科一流期刊優勝劣汰的動態機制。
其次,突出人文社科期刊的專業化導向。
從CSSCI來源期刊(2014~2015)和(2019~2020)的分類來看,綜合性社科期刊和高校綜合性學報在核心期刊的分布頻率分別達到了21.1%和20.8%,因此,如何突出發展這兩大類人文社科期刊的專業導向也成為未來一流期刊發展的重要問題。
這就需要整合期刊欄目資源,打通產業鏈、形成創新鏈,將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發展與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重點發展和打造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專業欄目,從而提升期刊的社會服務功能。
再次,不斷提高期刊的品牌效應。
目前,我國人文社科期刊的全球學術治理參與度不高,作者群和讀者群的國際化程度不明顯。
在這一點上,我國人文社科期刊應該發揮學術治理的引領作用,如積極參與和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吸引國際高水平作者,引入期刊文章評審的國際同行評價,甚至可以吸納高水平國際編委,逐漸發展雙語版期刊,提升人文社科期刊的國際化程度和期刊的品牌效應。
最後,不斷推進我國人文社科期刊的數字化建設。期刊的數字化建設體現了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需求,在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時代,人文社科期刊的數字化水平也反映了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發展標準。
我國人文社科期刊的數字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期刊數字化轉型升級尚有一定距離,目前僅限於中文資料庫。
未來,我國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數字化發展還應體現在知識的大眾化普及和育人功能上,如數字化知識服務出版平台、融媒體出版系統、期刊大數據中心建設等體現智能化期刊發展的路徑,以此來不斷提高我國人文社科期刊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系西北工業大學教授、西安文理學院特聘教授。本文為西北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育人的實證分析》〈SKJJZ2019003〉階段成果)
《中國科學報》 (2019-08-28 第4版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