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1978年、1979年,那是一個乍暖還寒的歲月。
姐姐郭秀珍(1917—2010),著名愛國工商界人士,「文革」前曾任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委,「文革」中受到波及;弟弟郭正達,時任香港華達紗廠有限公司董事經理。他們的父親郭耕余被稱為我國鋁製品工業創始人,由郭家創辦的華昌鋼精廠生產的鋁製品,20世紀30年代幾占上海市場半壁江山。
時代風雲際會,上海解放前後,姐姐留在上海、弟弟去了香港,姐弟倆分離了整整30年。1978年4月,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郭正達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上海,他要看一眼自己的親姐姐。
那天,姐弟倆在機場重逢,恍如夢中。弟弟仔細端詳著姐姐,看到姐姐已添了不少白髮,還是安慰道:「想不到你還是老樣子!」弟弟特別想看看舊時生活過的地方。姐姐陪他看了當年念書的學校和住過的房子。最後,弟弟提議想去看看童年的老宅,也就是當時郭秀珍住的地方。
當時,政策還未完全落實,老宅里仍住著不少人家,郭秀珍的房間光線很暗,白天也要開電燈,她怕弟弟看了會傷感,推說不便驚動左鄰右舍,以不去為宜。弟弟怕給姐姐帶來麻煩,也就不再堅持,只好帶著遺憾回了香港。
1978年12月23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後,政策逐步落實,政府歸還了郭秀珍的財物,改善了居住條件,郭秀珍繼續擔任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委。1979年3月11日,「文革」後上海第一個訪問香港的代表團——上海工商界經濟代表團訪問香港,已擔任上海市政協常委的郭秀珍(後任第八屆市政協副主席)隨團訪港,與弟弟郭正達重溫親情、暢談滬港合作。1979年10月20日至31日,香港工商界訪問團一行26人訪滬,郭正達擔任訪問團副團長。
這一次在上海相見,弟弟不想留有遺憾。他再次提出想回家看看,姐姐欣然應允。為了弟弟回家,郭秀珍精心準備,儘量讓弟弟看到「小辰光」的影子。她約了親友在家中吃便飯,弟弟在家中看了一圈後說:「家中雖然簡單,但比我想像中的好。」又說:「內地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安定而愉快,另有一種味道。」
這次回家,弟弟還存有一個心思。姐姐歲數見長,他想再次勸說姐姐赴港生活。姐姐的經營才能他是知道的,1949年,作為家中長女的郭秀珍受父親委託,就掌管起了華昌鋼精廠。郭秀珍明白弟弟的心意。她陪同代表團到蘇州、無錫、杭州等地參觀遊覽,邊遊覽邊告訴弟弟:故園美麗難捨,不願離開家。她還告訴弟弟,內地在大發展,上海遍地是機會,希望弟弟抓住機遇回上海發展。
在姐姐的影響下,郭正達將在香港的鋁製品廠全套設備無償贈送給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那套設備模具價值1000萬港元,重達272噸,完全由其父郭耕余在香港創辦的香港華昌出資運抵上海。隨後,郭正達還在上海、廣東等地投資建廠,姐弟倆一同圓了「實業報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