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有責未能送父親最後一程 他說相信老人家能理解

2020-02-11     浙江新聞杭州
誰沒有摯愛的親人?當父親的生命進入倒計時,做兒子的怎能不心焦如焚,怎會不想去守候、去陪伴、去見他最後一面?但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不能出一點紕漏。我相信,父親能理解我。——洪志偉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基層防控是第一道防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此時此刻,杭州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基層黨員幹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深意。餘杭區喬司街道紀工委書記、監察辦主任洪志偉就是其中一個。

守土有責,疫情當前我不能走

2月8日,下午一點,餘杭區喬司街道綜合樓4樓一間辦公室內,洪志偉剛從村(社)一線督查回來。「累不累?」「不累不累!」但嘶啞的嗓音出賣了他。

洪志偉的辦公室,放著一箱拆開的方便麵。來不及吃飯時,他都是靠這些「物資儲備」墊一下肚子。「方便麵,方便嘛。」

疫情防控,重在基層。喬司街道毗鄰杭州主城區,本地戶籍人口5.9萬,外來人口25.3萬,這些外來人口,分布在12000餘家各類生產經營單位里。通過大數據排摸及街道各村(社)網格員排查,統計出轄區內有湖北籍人口26087名。當前,正是企業復工返杭高峰期,疫情防疫工作異常嚴峻,鬆懈不得。

洪志偉大年初四到崗後,一直沒有休息過。春節期間,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他第一時間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可堅守的背後亦有家庭的不易:洪志偉88歲的父親因為腦梗,經過ICU搶救後,已經躺了近3個月,生活不能自理,生命到了最後關頭。

1月31日晚上七點,正在朝陽村督查居家隔離點防控工作情況時,洪志偉接到麗水老家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姐姐哽咽的聲音:「志偉,爸爸走了……」洪志偉掛斷電話,只覺有一股熱淚衝上眼眶。但他馬上止住了,長長地深吸一口氣轉身走向交通卡口。

「我19歲離家入伍,一直在外,不僅沒能及時盡孝,如今,連父親最後一程都沒能送成,越想越自責。我是一個滿懷愧疚的兒子。」說完,洪志偉停頓了一下,眼圈紅了。

「他是軍人出身,在部隊立過三等功,身上有軍人作風。做事總是沖在第一個,關鍵時刻從不下火線。他作出這樣的選擇,我覺得很能理解。他不走,說到底,就是不放心眼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喬司街道紀工委副書記陳建芳是第二天才得知洪志偉父親去世的消息。

「抗擊疫情,並非人人都能走進救死扶傷的一線。一級有一級的任務,一層有一層的責任。基層一線,守土有責,肩膀不能松!」洪志偉說,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大家的肩上都有一份責任,都要盡全力把責任擔實、擔好。「不單是我,身邊還有很多基層黨員和社區工作者都很辛苦。大家工作任務重、壓力大,都是全天候連軸轉。」

「球鞋書記」心繫群眾,築牢「第一道防線」

「我和洪書記很熟悉,他是我們的駐村幹部,一個星期總要來兩三次,村裡有困難都願意找他說說,請他幫忙協調。這不,我和他說,村裡外來人口多,口罩不夠了。他二話沒說,第二天就匆匆送來了500隻口罩,水都沒喝一口就走了,說是忙,走不開。」

說起洪志偉,喬司街道朝陽村村委會主任俞國祥透露,洪志偉總是穿著運動鞋走村入戶,上下班他也經常變換著路線步行往返,為的就是更好地了解基層情況,大家都叫他「球鞋書記」。

事實上,在防控一線,街道紀工委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喬司街道防疫指揮部成立了督導巡查組,確保防疫措施逐項落實落地,洪志偉是組長。

「居家隔離人員的管控制度有沒有落實?」「農貿市場、超市、藥店的防護措施是否到位?」「村(社)卡點值守情況怎麼樣?」洪志偉每天都要結合全區通報和本級督查發現的問題,和督查組成員一起商議,及時給各村(社)提出建議。

村(社)是居民和疫情間的「第一道防線」,督查不是在表格上,而是在村社裡。最近七天,洪志偉的微信步數都在15000步以上。

「每一個地方的疫情,與各地人口基數,與疫情嚴重地區往來密切程度等諸多因素相關。我們街道來自湖北居家隔離的有375人,來自溫州居家隔離的有640人,來自台州居家隔離的有184人。」洪志偉一下子報出了這串數據。

對督查組成員喬司街道城建管理科科長姚劍來說,這並不稀奇。洪志偉對於疫情防控督查工作的要求就是——不能給村(社)增加工作量,不能多一張表格。「街道有多少卡口、多少防控點、多少隔離戶一清二楚,他心裡有一本帳,記得牢才督得精準。」姚劍說。

「我們街道外來人口多,人口流動大,居家隔離管控不好,將給防疫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洪志偉說,居家隔離人員的管控制度落實情況,是喬司街道紀工委督查的重中之重。

怎麼才能督查到位?洪志偉經常到居家隔離的人家了解情況。沒想到,一上門,洪志偉就被居民「罵懵了」。「我們老的老小的小,怎麼出門買菜?冰箱都要空了。」「我們家病人藥不能停,說好的藥怎麼都不送?」居民投訴、質問,怒氣沖沖。洪志偉這才發現,儘管在基層工作了十幾年,此時,街道防疫工作的艱巨和複雜程度仍超乎想像。

「要防得住疫情,也要方便居民生活。」洪志偉和督查組成員,一條條地整理訴求、一件件解決。比如,針對汀蘭社區居家隔離家庭多、工作人員少的現狀,在督查組建議下,街道為村社增加47人,解了社區工作人員嚴重不足的「燃眉之急」。

在喬司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梅雲水看來,洪志偉是個敢於「頂真」,敢於「擔當」的幹部。

「2017年,他到街道紀工委工作後,就牽頭制定了《小微權力履行相關制度彙編》,推進街道各部門職責明細清單。同時,加強對村級集體三資管理,讓街道每年近200個村級工程正常實施,2億多集體資金的使用不違規。」梅雲水說,洪志偉身上那種紀檢監察幹部敢於擔當的特徵特別鮮明。

把工作做好,就是對家人最大的愛

在很多人眼裡,洪志偉是個工作狂,他把自己奉獻給了事業,虧欠家庭很多。可是他的妻子錢麗雲、女兒洪微卻不這麼認為。

「我們仨有一個家庭微信群,平時我和媽媽都會在群里時不時發言,有什麼覺得有意思的連結都往群里發,有什麼想說的話都會在群里說。雖然爸爸工作很忙,很少發言,有時幾天也不說一句話,但我知道他只要有空,就會『爬樓』仔細看每條消息。」洪微說,「我在南京讀大學,他偶爾空閒下來,會用微信和我視頻聊天,問問我最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錢麗雲說,洪志偉不僅是三口之家的頂樑柱,也是大家庭的頂樑柱。洪志偉的微信頭像是故鄉村口的小溪。他的老家在麗水縉雲雙溪口村。洪志偉只要一有時間,或者逢年過節,就會趕回老家看望父母。「他是個孝子,每次回家,他都要下地給父母干農活,給父母燒飯,連衣服和鞋子都給父母買好。」

「爸爸心裡很愛爺爺。看到爸爸在爺爺去世後,連著幾天眼圈紅著回來,我很心酸。」洪微說這次寒假,爸爸也顧不上和她多聊幾句。考慮到自己每天接觸居家隔離的人員,為避免交叉感染,洪志偉到家後,就和妻子和女兒隔離。

「我理解爸爸為什麼不回去送爺爺最後一程。他真的太忙了。其實,他為了『大家』,為了千千萬萬像我們這樣的『小家』,這也是爺爺想要他做的!」洪微說,希望疫情能早點過去,希望爸爸能更愛惜自己的身體。

洪志偉回不去,錢麗雲理解他的痛苦,就忙著和親人做解釋工作。直到洪志偉接到84歲老母親的微信視頻,「兒子,單位信任你,你把工作做好了,不辜負單位了就是孝。」這一刻,洪志偉眼淚止不住流下來,鬱結在心中的塊壘也消散了。

2月8日,晚上11點15分,洪志偉關掉電腦,最後一個走出辦公樓,這一天是元宵佳節。望著天邊寂靜城市上空的一輪明月,他說:「我相信,父親能理解我。」

這一天,洪微給爸爸留了一碗湯圓。

【浙江新聞+】

初心寫在抗疫一線

衝鋒在前、挺身而出,體現的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展現的是融入骨血的精神基因。衝鋒在前、挺身而出,增添的是迎難而上的信心,提振的是眾志成城的士氣。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有很多衝鋒在前、挺身而出的身影,面對疫情,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負責任、敢擔當,洪志偉就是其中一個。

在這個「非常時期」,抗擊疫情的各項工作十分艱巨複雜,甚至要冒著極大的風險。病毒無影無形,疫情防控的每一個微小環節,都可能影響到整個大局。黨員幹部敢於擔當、以身作則,是壓實責任、科學防控的必要條件,也是激發鬥志、凝心聚力的基本條件。

面對疫情,洪志偉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就連父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上。黨員幹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也有普通人的畏懼。但是,面對疫情的緊迫和戰鬥的殘酷,黨員的身份和使命讓他站得出來、頂得起來、豁得出去,尤其是在艱難抉擇的關頭,他近乎本能地處理好「有我」和「忘我」的關係,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初心和使命,什麼是忠誠和擔當。

洪志偉是杭州普通基層黨員幹部的一員,在我們投身的這場大仗、硬仗中,千千萬萬這樣的共產黨員,把初心寫在抗疫一線,無私無畏堅守陣地,為人民築起一座座防控疫情、守護安全的堅強堡壘。

(原標題《艱難的決定?必然的選擇!》,記者 鄭莉娜 餘杭報道組 沈鵬陽 通訊員 杭紀宣 攝影 王川。編輯:王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LqHM3AB3uTiws8KNE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