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平生3000首詩中的下乘之作,被不少人當至理名言,發人深省

2020-04-11     美詩美文的世界

唐宋是詩詞發展的兩座高峰,讓後世望之彌堅。雖然唐代以詩歌為最,宋代以詞作見長,不過唐代也有溫庭筠這樣的詞作大家,宋代也有陸遊楊萬里這樣的詩歌高手。我們單以詩歌而論,唐代的詩歌大多是以抒情言志為主,而宋代的詩歌則多是富有理趣,將很多人生哲理都蘊於詩歌之中,讀之總會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不過凡事也有例外,就像唐詩中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闡述理趣的作品,就像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詩。

《放言五首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詩魔」白居易。白居易流傳於後世的詩篇有3000餘首,這一首在他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中只能算下乘之作,《瀛奎律髓匯評》中記載就連紀曉嵐對這組詩的評價也是「俚詞野調。乃以此傳世,實所未喻。」不過雖然這首詩流傳下來讓紀曉嵐無法理解,但也有不少人將這首詩當作至理名言,在《唐詩快》中更是讚譽這首詩「真正千古名言。佛說真經,不過如是。」

其實這首詩和白居易其他的詩歌一樣,在言語上都是十分簡單直白,並不難理解,而且所闡述的道理其實也是比較通俗。起首一句便開門見山,要贈送給世人一個解決狐疑的辦法,而且這個辦法不用占卜問卦。這兩句中「贈」之一字表達出了詩人慎重的態度,也讓讀者對詩人想要贈予的方法充滿了好奇,而且接下來詩人沒有直說是什麼辦法,而是賣了個關子,告訴讀者不是「鑽龜與祝蓍」,這無疑更進一步調動了讀者的好奇心。

緊接著三、四兩句,詩人終於揭曉了要贈予大家的方法,不過也不是直接說出來,而是側面委婉說明。想要檢驗玉的真假還需要燒上三天,想要辨別樟木還得七年時間,說明人在認知一件事物的時候,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只有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才能知道事情的好壞真假。

而接下來五、六句則是詩人給出的事例。當年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時常被人懷疑有篡權之心,而王莽在未篡權是表現得十分溫良謙恭。但事實證明,周公真的是赤誠一片的忠義之士,而王莽才是的溫良謙恭都只是假裝。這樣的鮮明對比,無疑是對於詩人所贈之法的最好闡述說明。

如果說五、六句是正面證明「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那麼七、八兩句則是從反面來證明這一道理。如果說當初周公、王莽早早就死了,周公沒能讓世人看到自己的忠心赤誠,王莽也沒還沒有謀朝篡位,那麼他們一生的真偽又有誰知道呢?這進一步說明,要了解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一定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否則過早地下定論,很容易就會被一時的表象所迷惑,分不清真假好壞。

其實白居易詩中所講的道理,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經過白居易的舉例,讀之更覺發人深省。雖然紀曉嵐對這首詩並不看好,不過在筆者看來,讀後能讓人有所收穫,這首詩被譽「真正千古名言」可謂一點都不為過。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IBbaHEBnkjnB-0zCt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