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快節奏的教育工作,校長要做到「慢閒穩」

2019-10-22     談文化論教育

隨著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學校也在不斷尋求與時俱進的治校之道。小編認為,校長在快節奏的教育工作中,反而應該努力做到「慢、閒、穩」。

慢,要氣定神閒,靜待花開。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過程,投入多並不意味著收穫就一定會多,需要「慢工出細活」,所以古人才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遺憾的是,我們常常一邊大講特講「百年大計」,一邊卻忽視教育周期長、見效慢的規律,為了迅速達成某些目標而一味拔苗助長,「臨節而施」,期待教育能夠「驚天地泣鬼神」,恨不得「一日看盡長安花」,一夜「桃李滿天下」。其結果是在看似熱鬧的教育成果展示、經驗交流背後,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早熟」的孩子。他們透支了人生,減少了生活的磨礪和洗禮,喪失了自然生長的每一個階段的滋味和樂趣。校長要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深刻的思考,遵循教育規律,真正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辦學。同樣道理,對學校發展、教師成長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有一種「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性。校長要對學校發展有願景,對教師職業發展有規劃,這樣才能清晰地看到學校和教師所必須經歷的路程,才能靜下心來帶領著大家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閒,要無為而有為。很多校長有這樣的體會,似乎自己總是忙於開會出差、處理公文、溝通協調等各項具體事務。客觀原因,主要是新型政校關係尚未確立。由於行政干擾過多,校長不同程度地「被」成為「社會活動家」「創收者」等,要疲於應付各種無關活動,很難靜下心來研究學校發展,校長的角色與使命錯位了。隨著「政府服務學校、學校自主發展」的新型政校關係的逐步確立,相信這種情況會不斷好轉。主觀原因,有些校長不願意放手放權,對誰都不放心,什麼都想抓到手裡;有些校長喜歡事無巨細,凡事非要自己親自做;有些校長也熱衷於用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這樣一來,校長豈能不忙?智能校長需要做兩件事:一是精心組織,做好學校改革與發展的規劃。這個規劃不僅需要校級領導班子、專家團隊參與,而且需要全體教職員工、學生、家長甚至更廣泛的層面參與。二是大膽放手,用好學校的每一位教職員工,通過制度建設、氛圍營造,讓每個人各司其職、自主管理,成為崗位上的能人。這樣一來,校長就能抽出身了。閒下來之後幹什麼?讀書,思考。「勤耕種無多有少,多讀書不聖也賢」。在書香里浸潤的人生,一定是美麗的人生;在書香里浸潤的校長,一定是智慧的校長。

穩,要不冒進、不折騰、不改初衷。一所學校的辦學方向、文化傳承、治校方略等都是經過全體師生員工多年甚至多少代艱辛探索、長期積澱形成的,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承繼性。如果刻意追求「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對學校還不了解的情況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創新」,必然事與願違。智慧的做法是沿著既定目標,依託學校原有基礎和優勢,循序漸進,讓原有的優勢更加凸顯,特色更加突出,同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改變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而不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學校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只有多協商,多聽大家的意見,才能把事情做好,不可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如果說「慢」強調的是規律,「閒」強調的是藝術,那麼,「穩」強調的就是定力。校長用這樣的智慧來治校,將為學校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9fX820BMH2_cNUg2W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