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歷史中,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效果斐然。但是比起蘇聯的伊爾2攻擊機,卻是差了不止一籌。這種被史達林稱之為對於蘇聯紅軍就與空氣和麵包一樣,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對於蘇聯人而言,這種攻擊機往往象徵著死亡,和一整隊坦克的毀滅。德軍無不害怕這種攻擊機,將其稱之為「黑死神」。那麼這種攻擊機,到底性能如何呢?
一、Tskb-55攻擊機的開發
在1938年,蘇聯中央設計局的謝爾蓋·伊留申領導的部門開始致力於,研發一種被稱之為「Tskb-55」的新機型。而蘇聯軍方給出的名稱是Bsh-2型,意思是「裝甲對地攻擊機」。是的,蘇聯的思維很清奇,意思就是想要弄出一個飛在天上的坦克。這一點對於蘇聯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夢想,因為他們已經不止一次把坦克從天上扔下去,甚至是扔下去在水面上打水漂了。至於坦克打水漂的結果嘛,反正算是成功了一次,但至於坦克落地能不能用,鬼才知道呢。
而這種攻擊機的設計指標,是單引擎、雙座、引擎和乘員的合計重量不能大於700公斤,飛機整體重量也不能過高。按說這規定屬於扯淡,啥引擎和飛行員加到一起不超過700公斤,怕不是飛機飛到天上飛不了多久?而且還不能太重?等著解體呢?好在史達林的老朋友,航空工業總監,兼克格勃的大頭領貝利亞同志思路與眾不同。他要求飛機必須裝有4到7毫米厚的合金鋼裝甲板,後來這個裝甲板追加到了12毫米。
至於飛機的機身,蘇聯有的是合格的硬木,所以機身將採用硬木和金屬混合製造。機翼計劃是全金屬結構,因為機翼要承受氣流和高速,如果不夠結實,肯定會四分五裂。而且機身則全由木頭製造而成,反正只是要個機身,結實耐用就行。引擎則為米庫林AM-35型,馬力為1350馬力,這種引擎動力十分強勁,在試驗機上飛出了高達422公里的時速。
而武器上,則準備了4挺7.62毫米ShKAS機槍,另外在座艙後部還有一挺機槍,防止有敵人鑽到攻擊機的身後來。而飛機本身也可以攜帶4枚100公斤的炸彈,或者說掛上兩枚250公斤航彈。如果要往下扔的話,估計能把人炸個半死不活的。
不過這種飛機的開發可不是多順利,因為飛機的焊接有問題,裝甲板屢屢焊接失誤,甚至是出現了不斷增重的趨勢。到了1940年春季,TsKB-55攻擊機終於完成了飛行試驗。然而此時重達4.7噸的飛機,根本不是那個引擎能帶起來的,畢竟那是個為了高空飛行的引擎,裝在低空飛行的攻擊機上肯定表現不佳。如此一看,這種攻擊機,似乎是開發不出來了。伊留申搞不好,就要被送到西伯利亞的監獄設計局去了。
二、伊爾2攻擊機
好運氣的是,蘇聯的老大,大鬍子史達林這時候終於發話了。要求伊留申把TsKB-55攻擊機由雙座低空攻擊機,改為一款由高空對敵人發起攻擊的轟炸機。不過原定是有后座機槍的,不過蘇聯空軍宣稱會有戰鬥機保護,不需要機槍的宣傳口號下,后座機槍就被取消了。伊留申對此真是感動無比,因為他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可是因為空軍壓力,又不能轉變研發方向。現在史達林發了話,他終於可以避免去監獄設計局度假的命運了。
而TsKB-55攻擊機的改進也十分簡單,本質上就是把TsKB-55攻擊機,變成了TsKB-57攻擊機。改進包括:機翼位置變換了一下,改為了下單翼硬殼式布局。起落架也改為了更為方便的後三點布局,同時對機身長度也做了一定改進。同時攻擊機也從雙座改為了單座。而飛機的引擎也從原來的AM-35引擎變成了AM-38引擎,馬力從1350馬力提升到了1550馬力。這一改動導致飛機的油箱必須擴大,重量也進一步上升。不過相比於過去的TsKB-55攻擊機,它的航速仍舊會進一步增加。
而改進出來的TsKB-57攻擊機,其實就是伊爾-2攻擊機的原型機。座艙上裝有厚達57毫米的防彈玻璃,能夠有效抵擋敵人的機槍彈,防止飛行員被敵人直接打死。火力上也做了大幅度提升,將原本的四挺7.62毫米ShKAS航空機槍做了替換,拆掉了其中兩挺機槍,並換上了兩門20毫米口徑的ShVAK機炮。這等火力在當時屬於非常恐怖的存在,完全可以輕鬆摧毀任何對手。但即便如此,這種火力仍舊讓蘇聯人不滿意,思來想去後,又在飛機的機翼上加裝了八枚RS-82火箭彈。蘇聯人火力制勝的傳統策略,即便是在飛機上,也是沒有改變的。
不過飛機后座的機槍,此時其實是被卸掉了。原因沒有其它,當時很多人認為飛機后座的機槍塔用途不大,基本上是浪費空間的設計。所以很不幸的,機槍最後被拆掉了,后座也沒了。至於拆掉機槍塔的結果,那就要後面再說了。而原型機本身則在1941年5月完成了所有飛行測試,並被蘇聯命名為伊爾2型攻擊機。
三、戰火中的黑死神
不過儘管飛行測試是在1941年5月,但實際上因為蘇聯軍閥太喜歡這種攻擊機,所以在測試完成前,伊爾2的量產型已經在1941年3月10日出廠了。不過此時德國方面已經悄然逼近了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夕,這些伊爾2的產量還不是特別高,只有250架左右。所以伊爾2是否真的能在戰爭里發揮作用,還是個實際問題。
在戰爭爆發初期,伊爾2攻擊機的表現並不是特別好。當時以當時第一個裝備伊爾2攻擊機的蘇聯空軍第4對地航空攻擊團為例子。因為他們以前都是開波利卡波夫的雙翼機的,現在突然換成單翼攻擊機,難免會不適應。何況新武器通常都有一大堆故障問題,再加上德國的閃擊非常成功,以至於許多伊爾2攻擊機上天后,只能面對鋪天蓋地的德國飛機。因此伊爾2攻擊機不僅沒有取得多少戰果,反而被德軍打死一片。
但是要說伊爾2攻擊機對德國人沒有震撼,那也是不現實的。儘管這東西機動性差,而且沒有后座機槍。可是德國飛行員架不住這廝耐打啊。一方面是其裝甲堅固,德國人要打上半天才能打掉它。另一方面,就算他們把這飛機打的千瘡百孔,伊爾2攻擊機往往也能打光火箭彈,然後晃晃悠悠的飛回基地去。搞得打光彈藥的德國飛行員只能在座艙里大罵蘇聯人和德國空軍高層,因為他們只給德國飛機裝很差的機槍機炮。至於討人厭的伊爾2攻擊機,則被他們稱呼為「空中水泥」一樣耐打。
而相比之下,德國地面部隊看著這些飛在天上的伊爾2攻擊機,內心就更是悲憤和恐懼。因為這些伊爾2攻擊機帶著火箭彈來的,其裝備的RS-82火箭彈可以擊穿50毫米的裝甲,而後續換裝的RS-132型火箭彈,穿甲深度更是達到了70毫米。儘管這些火箭彈命中率極低,但是如果打實在了?那估計沒有任何坦克的頂部裝甲能經得起這玩意。所以德國裝甲部隊尤其痛恨伊爾2攻擊機,紛紛將其成為「黑死神」。
而蘇聯方面也很快意識到了伊爾2的作用,並開始著手改進伊爾2。首先加裝的就是后座機槍,用來打擊那些從後部而來德國戰鬥機,同時機炮也換成了23毫米機炮,這個型號就被稱之為伊爾2M。不過因為機槍手沒有裝甲保護,所以德國飛行員開始優先射殺機槍手。氣不過的蘇聯人乾脆也給機槍手上了一圈裝甲,並將引擎改進為了AM-38F引擎,不僅能讓它承受起加厚的裝甲,還能飛的更快,掛載更多的彈藥。於是這種被稱為伊爾2M3的型號,就成了德國人新的噩夢。
雖然說因為后座機槍開口過大,以至於機槍手還是有很高几率被打死。但是機槍手此時的生還率可是大大增加,因為他的兩側和頭頂已經有了足夠的保護,德國飛行員已經不是那麼容易打死機槍手了。相反,因為伊爾2攻擊機過於堅固,因此非常不容易將其擊落。如果德國人和伊爾2糾纏太久,那麼反倒有可能被伊爾2的機槍手就地打死。在死了一地的飛行員之後,德國人再也不敢去咬伊爾2的尾了,改為從飛機底部用機炮打擊發動機艙,或是從頂部用機炮攻擊飛行員頭頂的裝甲了。但這樣的效率嘛,可想而知不是特別好。
至於伊爾2,他的生產數量越來越多。僅僅在1943年一年就生產了各型伊爾2高達11200架,相當於伊爾2的三分之一的產量。這期間還有一個小插曲,史達林在1941年10月,伊爾2的生產廠第18廠在新的場地生產效率極差,史達林聽說過,緊急發電報詢問:「伊爾2對於紅軍就與麵包和空氣一樣重要,迄今為止你們每天僅僅裝配了1架伊爾2攻擊機,這是非常愚蠢的,我命令你們立刻加快生產。」
結語
如果算上伊爾2的後繼機型伊爾10系列,那麼產量是非常巨大。在這場戰爭里,這些攻擊機成功的遏制了德國的進攻。在蘇軍最為艱苦的時代,伊爾2攻擊機扼住了德國人的攻勢,並在隨後的反擊中,從空中為德國人帶來了死亡。
參考文獻:《兵器百科全書》
《圖解世界軍用飛機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7BiGW8BMH2_cNUgP4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