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父母親戚們,不妨把心都放寬一點吧。卸下這份焦慮,順其自然,兒女沒對象的日子也可以很美好。
作者 |土土絨
最近,有一檔綜藝節目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檔節目的第一期,就講了一位30多歲的女博士,因為想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而求助節目組,結果卻因為「母胎單身」而被節目組各種嘲笑。
綜藝節目裡呈現的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在現實生活中,杭州一位30歲的女博士小林主動向領導申請春節加班,僅僅是因為被催婚催怕了,不想回家……
每次看到這類新聞,我都覺得一陣後怕。天啊,幸好我已經結婚了!但戀愛、結婚這種事情真的有很大的偶然性啊。如果人生再來一遍,我也不能保證我一定能按時完成「結婚任務」。也許一個小小的決定改變了,人生的軌跡錯開了,很可能我也會「母胎單身」至今。
更何況,我身邊的同學、朋友中,依然有很多單身女性,她們很優秀,也很可愛,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沒遇上合適的人。她們「每逢佳節被催婚」的遭遇,實在是無比尷尬。任是平時在職場叱吒風雲的精英女性,此刻也只能無可奈何。
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更是被譽為「催婚黃金周」,不論在公司職位有多高,只要一回老家,單身人群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弱勢群體」。這件事最無奈的地方在於,所有的壓力都來源於最親密的人,躲無可躲。
就算自己有再多道理,面對親人強烈的情緒「控訴」也會感到「理屈詞窮」。就像新聞里的小林,自己不想回去相親,媽媽就在電話里哭喊:「你是要媽媽在老家抬不起頭嗎?人家都在說,你家閨女這麼大年紀了還沒嫁出去,肯定是有毛病。」
「有毛病」的到底是誰呢?單身真的沒那麼可怕。但在強烈的「催婚」衝動之下,相親就成了無數家庭的選擇。一份調查顯示,8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年底會被催婚,其中一半的受訪者在「工作1-3年(不含3年)」就被催相親了。
然而,人一旦被扔到相親場上,戶籍、房產、學歷、收入……這些因素就首先成了判斷一個人的「量化」標準,你喜歡什麼、性格如何、最近在想些什麼……這些與「人」更緊密相關的內容,都成了無關緊要的事。這也是為什麼相親現場往往成為大型尷尬現場的原因。人被物化了,但在這種情形下,又不得不被物化。
前幾年,父母們為子女羅列擇偶條件,竟然形成了一份「相親價目表」;最近,「直播相親」開始走紅,但要在某相親網站上直播相親,聊一小時得交172元。這樣的相親跟感情還有多大關係呢?戀愛、結婚變得越來越像生意,就算「成交」了,以後真的能幸福嗎?
去年春節,網上有個段子:春節須知,上學的,不要問成績;上班的,不要問工資;做生意的,不要問收入;單身的不要問有沒有對象;有對象的不要催結婚……文明過年,幸福你我他。
你看,每個人群都有每個人群的煩惱,但這些煩惱並不是什麼錯誤。單身固然有遺憾,但誰的人生又完美呢?
父母親戚們,不妨把心都放寬一點吧。卸下這份焦慮,順其自然,兒女沒對象的日子也可以很美好。春節快到了,還是好好過節吧。
※ 編輯|李勤余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4JR0W8B3uTiws8KUM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