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峨邊突出「四個強化」推動自主移民 易地扶貧搬遷

2020-05-02     中國發展網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李平貴 樂山市峨邊縣沙坪茶場2006年搬遷到眉山市後,留下大量房產、5000餘畝棄荒茶園和土地,引得大涼山美姑、甘洛、越西、雷波等居住條件惡劣的群眾紛紛搬來。到2017年,沙坪茶場資產整體移交峨邊彝族自治縣時,外來自主移民達到300多戶2000餘人。為此,峨邊彝族自治縣專門建立2個自主移民行政村,打造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點,確保自主移民「兩不愁三保障」,2019年同步實現縣摘帽、村退出、戶脫貧。

茗新村集中安置點新貌

健全基層組織,強化社會治理

為徹底解決沙坪茶場大涼山自主移民生產生活、醫療保障、教育衛生、戶籍管理、社會治安等無人管無人問的狀況,峨邊切實扛起政府擔當,按照「手心手背都是肉,外來移民和原住居民都是峨邊居民」的原則,健全組織強化治理,讓大涼山移民真正體會到黨的溫暖,真心實意跟黨走。一是健全基層組織。按群眾居住地相對集中原則,將沙坪茶場一分為二,新成立新林鎮茗新村、沙坪鎮松林坡村2個行政村;從全鎮範圍內選取綜合素質高、有威望、善於做群眾工作的6名彝族黨員幹部到2個村任職,建起服務群眾的基層組織架構,讓大涼山自主移民群眾有了組織依靠。二是解決實際困難。通過訪貧問苦、走訪調研,加強政策宣傳,幫助大涼山自主移民解決實際困難。解決戶籍關係188戶、義務教育278人,納入新農合1368人,調解鄰里矛盾109起,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和農網改造工程,建立2個通訊基站,拓寬硬化至縣城的12公里道路,讓大涼山自主移民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三是強化社會治理。以「掃黑除惡」為契機,加強社會治理,改變以前「三不管」亂象。協調縣級部門重拳出擊,打掉吸販毒團伙1起,強制戒毒16人,免費美沙酮人文關懷8人;治安處理16人、訓誡9人;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4章16條,規範自主移民的言行,讓大涼山自主移民群眾不斷增強守法意識,樹立主人翁觀念。

完善幫扶體系,強化住房建設

習總書記指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峨邊提高站位聚焦沙坪茶場,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為統領,整合資源綜合施策,傾情幫扶茗新村、松林坡村自主移民「兩不愁三保障」。一是完善幫扶體系。圍繞村「一低五有」、戶「一超六有」達標要求,建立書記縣長聯繫村、部門聯繫組、黨員幹部聯繫戶的幫扶體系,形成村級建設有人推、村級事務有人督、群眾困難有人幫的良好氛圍,為自主移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點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全力推進住房建設。成立集中點建設指揮部,採取EPC模式,設計施工深度融合;綜合協調發改部門保障建材價格、交通部門保障材料運輸、住建部門保障現場技術……克服氣候惡劣、工期短、建材緊缺等因素,用10個月時間打造2個集中點,修建188套住房,983名自主移民2019年11月全部入住。三是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整合各類扶貧資金,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新村服務保障能力。新建黨群服務中心2個、文化廣場2個、幼兒園2個;新修蓄水池3口300立方米、鋪設飲水管道16千米,保障群眾安全飲水;建設垃圾集中收集點8個,連戶路21.5千米;投資1100萬元的沙坪茶場小學正如火如荼修建中。

重視精神脫貧,強化移風易俗

自主移民長期生活在條件惡劣的大涼山區,信息閉塞,思想落後,來到沙坪茶場後,陳規陋習並未改變,直接影響脫貧奔康。峨邊高度重視精神脫貧,採取有力措施推進移風易俗,培塑文明新風。一是共建幫扶。組織縣、鄉兩級黨員幹部、幫扶幹部開展新村共建活動,堅持同坐一根板凳、共掃門前路、同理生活用品、共種一片地開始,拉近幹部與自主移民的關係,宣傳黨的政策,讓自主移民逐漸認同幫扶工作,自覺擯棄「等靠要」思想、「慵懶散」行為和「髒亂差」現象。二是補好「腦子」。開辦農民夜校24期、文化三下鄉8次,進村組、進農戶清掃環境衛生,逐步改變自主移民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洗臉洗腳、吃飯上桌、睡覺睡床、起床疊被等成為了日常;開始將養的家禽、吃不完的蔬菜背到市場換現錢,改掉了養殖雞豬做「迷信」、吃不完的蔬菜爛地里的傳統;還有126人外試著出務工,人均務工收入達到20000多元。三是感恩教育。在自主移民中開展脫貧攻堅「五星」評選,表彰先進典範,有效凝聚正能量。讓自主移民中德高望重的「德古」和「五星」戶現身說法,憶往昔比今朝,讓自主移民知曉現在享受到的實惠,從而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以榜樣的力量激發自主移民脫貧的內生動力。

突出產業支撐,強化後續發展

為鞏固沙坪茶場自主移民「搬得來、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峨邊著力長遠,選准產業,確保後續發展有動力,持續增收有項目。一是政策兜底。加強對自主移民的關懷,用活用足政策,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將無勞動力、老弱病殘的自主移民212人納入農村低保等政策兜底保障,確保收入無憂;對12戶少勞動力和弱勞動力的自主移民戶,落實公益性崗位增加收益。二是加強培訓。為使有勞動能力的自主移民有一技之能,開展種養殖、電工、焊工等實用技術培訓11期,培訓410人,有效提升了自主移民的勞動技能,保持就近或外出務工150人以上。三是聚力產業。把沙坪茶場納入全縣「三河三帶」農業產業規劃重要節點,集中打造果蔬、中藥材產業,增強自主移民後續發展動力。在集中安置點房前屋後,打造1-2分微田園,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在沙坪茶場茗新村、松林坡村建立蘑菇基地60畝、李子基地400畝、金銀花基地400畝、中藥材加工廠1個。目前在基地里務工的自主移民有76人,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3nI2HEBfwtFQPkd43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