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古代很多政權,為了扭轉政權的頹勢或更好的發展,明智的統治者往往會採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以繼續維護政權的統治。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畫像
其中的王安石變法,更是遭到了廣泛的反對,除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對,就連變法中要給予保護的農民,同樣也是非常痛恨變法。
變法的目的除了對國家和皇帝有利,大多變法不是有利於百姓嗎?為什麼就連底層的百姓也痛恨王安石變法?這還要從變法的原因說起。
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嚴重,朝廷已經入不敷出,不得不有所改變。
北宋建立後,為了防止出現唐朝末年和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武將篡權的問題,制定了相互掣肘的重文輕武政策。
為了讓官員們相互制約,北宋的政治結構非常複雜,這就需要大量的官員,而原來一個人就能幹的時期,現在卻需要三四個人來干,官員數量激增。
宋朝官員
僅以科舉為例,宋朝科舉取士人數是唐朝的5倍、元朝的30倍、明朝的4倍、清朝的3.4倍,在科舉制度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
另外,宋朝當官除了科舉外,還有特權階級的「恩蔭」、花錢買官的「納粟」等,可謂是五花八門,路子很多。到了宋神宗時期,官員數量達到了25000多人,他們大多無所事事,空吃國家俸祿,冗官問題非常嚴重。
至於軍隊,宋朝軍隊人員的構成也「非同凡響」,宋朝的兵制是僱傭兵,是要發工資的,而招兵的方式也很特別。
宋朝招兵不一定是軍事需要,如果哪裡遇到了災荒,那就招兵:如果哪裡出現了流民,那就招兵。結果,宋朝的軍隊成了一個大的收容所,什麼饑民、流民、無業者,全都來當兵,這使宋朝軍隊由初期的10萬人迅速躥升到100多萬人。
宋朝軍隊
這麼多軍隊不是派往邊疆鞏固邊防,而是大多集中在京城附近由國家養著,《水滸傳》中林沖「80萬禁軍教頭」的稱號,聽起來很牛,而這麼多軍隊在宋朝是很正常的事。
而冗官、冗兵現象又造成了冗費,到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收入是5060萬,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巨額,但支出也達到了5060萬,朝廷是沒有盈餘的。
以至於有一次,宋神宗想按慣例封賞大臣,結果發現拿不出錢財,弄得宋神宗非常尷尬,朝廷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這就是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原因。
以增加朝廷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為目的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變法開始後,陸陸續續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法令,我們看看這些法令是如何開源節流的。
1,均輸法。
均輸法就是把京師需要的物資,由過去的地方採購改為中央直接採購,把商人把持的「輕重斂散之權」歸於政府,減少政府開支,減輕農民負擔,說白了就是減少中間商賺差價。
宋朝街市
2,青苗法。
青苗法就是把國家過去為了防止災荒建立的常平倉等官倉的糧食,在青黃不接時貸給農民,等糧食成熟後農民歸還時收取20%的利息。
這種措施既可以讓農民避免富商收取的高額高利貸,幫助農民度過難關,同時也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比如公元1073年,政府得到的青苗利息達到了292萬貫。
3.市易法。
變法以前,宋朝的物價受到富商的操控和干擾,往往讓平民的利益受到損害。而市易法,就是國家出手採購滯銷的商品,市場缺貨時再賣出,這有利於物價的平衡,維護平民的利益。同時,低買高賣,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除了這幾個變法,還有軍事上的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這些看起來都有利於底層百姓和國家的利益,但在實施時,卻變了味道。
所用非人,變法焉能不敗?
任何法令和政策的實施,都需要一套班子去實施,但王安石變法時選用的班子,卻是個「各懷鬼胎」、「良莠不齊」的班子。
宋朝官員
支持變法的不一定都是支持變法本身,王安石的變法班子很多人就是如此;不支持變法的並非不支持變法的本身,比如蘇軾等人。
王安石在選用變法班子時,並沒有詳細考察班子人員的品行和目的。
比如蔡京,後來成了北宋奸臣之首;比如被稱為變法「二號人物」的呂惠卿,正史這樣評價他:「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無不為」;再比如李定,是為了報司馬光、蘇軾的彈劾之仇才投入王安石門下。
這些人來執行變法,其結果可想而知。對於指出變法中出現問題的忠直之臣蘇軾等人,王安石則一概不聽,並把他們當作變法的阻礙,不遺餘力的把他們排擠出朝廷。
蘇軾像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是個「執拗」的變法者,變法開始後,總是一意孤行,聽不進對變法弊端指正的意見,發現弊病也認為是正常的,而不是採取有效措施規避。
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總是想當然,雖然自己在地方時曾經試驗過相關措施,但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大多數人不是王安石,絕大多數官員沒有王安石那樣的操守,也不可能按他認為的方式認真執行變法。
比如青苗法,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好辦法,但是在執行時卻變了味兒。
青苗法本來是收取20%的相對低息,以有利於農民,但法令一層層傳達下去,那些執行的地方官員卻隨意加息,並且強行放貸。
王安石雕塑
結果,低息貸款成了政府壟斷的高利貸,強行放貸又讓那些貸不起和不需要借貸的農民叫苦不迭。青苗法就這樣讓農民不斷變窮,為了還清貸款,甚至要變賣家產、賣兒賣女,造成妻離子散、被迫流蕩。
再比如市易法,本來是好的平抑物價的有效手段,就是今天仍然是好手段,比如前段時間豬肉價格上升,國家投放儲備肉。但是,宋朝的官員在執行這一法令時同樣「變了味兒」,政府成了最大的壟斷機構和商店。
結果,政府收什麼產品,什麼產品便宜,政府賣啥啥貴,把民間的很多正當利益搶過來,壓榨農民,造成民怨沸騰。
比如,當時鄉下一個農婦大早起來喂豬,把豬食倒進食槽後衝著豬大喊:「王安石,快起來吃,吃飽了滾去睡。」
歷史上幾乎沒有哪次變法像王安石變法這樣,遭到廣泛的憤恨和反對,底層的老百姓反對,中層的富商、官員(比如司馬光)反對,就連最上層的曹太后、高太后也反對,向宋神宗施壓。
北宋平民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深層原因:人治社會的法治,還是需要人治來維持。
為什麼明明是利國利民的變法,最後卻成了害民之法?除了王安石考慮不周、操之過急外,還有用人不當的原因,而根本原因,還是人的問題。
王安石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會,是人治社會,任何法令的推行,都需要人來實施,法令的實施效果,很大因素受到執法人員的態度和執法力度。
同樣的措施,為何現在社會用起來利國利民,在宋朝卻截然相反?社會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
王安石的變法在那個年代是超前的,是不容於那個社會的措施,他缺少同行的人,從始到終幾乎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他一個人在黑暗中高舉火把向前沖,不被周圍的黑暗所容。當這個「另類」倒下時,周圍卻是一致的狂歡。
王安石畫像
這不是王安石的個人悲劇,也不是那個時代的悲劇,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和思想限制。
對此,大家怎麼看?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的朋友隨手關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敬請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嚴禁抄襲,侵權必究!】
參考文獻:
《宋史》,《宋史紀事本末》,《全宋筆記》,《細說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