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年齡,要「服老」

2019-10-08     中國家庭報

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信息都是通過視、聽、嗅等感知覺獲得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感知覺會發生顯著的退行性變化,導致老年人的情緒情感有別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主要有如下特點:更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情感、情緒體驗深刻而持久,各種「喪失」情緒體驗較多。

人到老年,由於生理、心理的退行性變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會交往的變化,比較容易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極情緒。北京市一項針對53名離退休幹部的調查發現:完全沒有抑鬱感的占42%;稍有和一般有抑鬱感的分別占22%和34%;抑鬱感較重者占2%;完全沒有孤獨感的占47%;稍有和一般有者各占23%;完全沒有衰老感的占15%,稍有和一般有以及較重者分別占51%、30%和4%;老而不中用感與此類似,稍有、一般有和較重者分別占53%、32%和2%。

影響老年人情緒體驗的事件或因素非常複雜。社會、經濟地位,專業、健康、容貌、配偶等的喪失是最重要的激發事件。其導致的「喪失」感容易引起老年人出現不良情緒,比如抑鬱、焦慮、懷疑、固執和情緒不穩定。進而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缺憾,甚至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應正視自己的年齡,正確對待自己身體上出現的衰老和疾病現象,要服老。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要注意調整心態改變角色。積極面對現實的態度,可以化解老年人的失落感、自卑感。做到「寬容大度、積極樂觀、難得糊塗」可以幫助老年人獲得更好的情緒和心態。

冥想是簡單易行的調整心態的方法。當心中煩亂時,可以暫時微閉雙目,幻想自己身處自然的美景之中,舒緩放鬆自己的情緒。

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時,把注意力轉移到興趣愛好上,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可以儘量擺脫引起不愉快的人、事及淵源地。文娛或體育方面的愛好不但可以調劑生活,增添生活的樂趣,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身心健康也很有益處。

另外,老年人還應自覺地、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思維活動,學會用理智駕馭自己的情感。

目前,一方面由於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另一方面華夏幾千年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使得中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水平較高。但我們仍應關注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及時預防和積極治療,讓老年人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EOm8BMH2_cNUgnJ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