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南與江蘇省徐州市相接壤。面積1.1萬平方千米(市轄區839.9平方千米)。人口798.9萬(市轄區105.2萬)。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等稱號。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任城縣,治今市區東南。東漢析東平國置任城國,治任城(今市區東南仲家淺),三國魏、晉因之。
2、北魏徙任城縣治今市區。北齊徙任城郡治魯縣,徙高平郡治任城縣。五代周廣順二年(952年)析兗州、鄆州置濟州,治巨野。金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徙治任城縣(今山東省濟寧市)。
3、元至元八年(1271年)昇州為濟寧府,旋移治巨野縣,十六年改為路。至正八年(1348年)濟寧路還治任城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十八年又降為濟寧州,屬兗州府。
4、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八年降為散州,仍屬兗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復為直隸州。
5、1913年濟寧州廢為濟寧縣,屬岱南道(1914年更名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為道治所。1928年廢道直屬山東省。1946年析縣城及近郊置濟寧市,為冀魯豫行政區直轄市(專區級);同年9月為國民黨軍隊所占。
6、1948年7月重獲解放,仍為濟寧市。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1950年降為縣級市,屬滕縣專區。1953年專署遷濟寧市,改稱濟寧專區。1967年改濟寧地區。1983年濟寧地區撤銷,改設地級濟寧市。
二、地名來歷
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秦統一中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府治,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清咸豐《濟寧直隸州》:「濟水南令泗,北令汶,州居其中,故以濟寧為名。」
三、旅遊景點
1、東大寺。坐落於濟寧南關回族聚居區內,是魯西南伊斯蘭教活動中心,1992年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全寺面積6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518多平方米,坐西朝東,主體建築石坊、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後門牌樓,排列在東西軸線上,左右為南北講堂,水房等等,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2、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消遣,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
3、濟寧太白湖景區。是山東省新興的旅遊觀光勝地。太白湖東臨古運河,西鄰京杭大運河,呈雙河抱湖之勢,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發展成為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濕地保護、水質凈化等多功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區。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