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年前考上清華的,今天大學都不一定考上,是這樣嗎?

2020-09-29   大學校園說

原標題:有人說20年前考上清華的,今天大學都不一定考上,是這樣嗎?

以時間為轉移,就是堅持歷史的觀點

以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為例,由遠古時代的「天圓地方」,到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的「地心說」,然後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直到美國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學說」,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亦或是大爆炸學說,每一種學說的提出都是自然科學的一次巨大進步,代表著當時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最高水平。

從這個角度而言,以現在高考的考察要求與標準來評價過去的高考,缺乏歷史的觀點,自然得不出正確的結論與判斷。我們可以這麼認為,20年前高考難度代表著那個年代的最為科學的考試難度,考進清華的學生,也一定是那個年代的人中龍鳳。

以地點為轉移,就是堅持具體的統一

以採用全國二卷省份為例,2019年使用全國二卷(甲卷)的省份共有甘肅、青海、西藏、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內蒙古、陝西、重慶、海南12個省份,這些省份從地理位置來說,涉及東、中、西三個區域,實事求是地說,受區域位置、經濟發展及教育水平、民族等諸多因素影響,清華大學在以上省份的錄取控制線存在著一定差別,但無論某省份錄取線有多高或有多低,都不能否認清華大學錄取的一定該地區最優秀的學生。而不能說哪個省考起清華的在哪個省只能考個普通一本,或者說哪個省的考試難度低於其他的省份。

以條件為轉移,就是堅持適合的觀點

生活之所以豐富多彩,就在於生命充滿著個性與特色。人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就是每一位學生在選擇志願高校及未來發展時,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選擇一個什麼名校,而是要科學準確認識自己的興趣與特長。

比如,一個熱愛通信工程的學生,他心目中的「清華」或應該是北京郵電大學;一個熱愛測繪技術的學生,她心目中的「清華」或應該是武漢大學;一個熱愛生物醫學工程的學生,她心目中的「清華」或應該是東南大學,如此等等。

小編總結

我們所說的難度,指的同一時間內橫向的比較,而不是時間先後上縱向的比較,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清朝康熙年代有個大學士叫明珠,因為他知識廣博,被人們成為萬花筒,但是我們考一個現在我們初中學的化學水的分子式考考他,他會嗎,當然我們把縱向的時間軸拉的有些長了,其實20年前和現在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說難度指的是同種情況下實現目標的程度,而不能用今天的高考和20年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