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簡史》第25講
歷史坐標
宋朝(960年-1279年)
前面幾篇文章我們講了隋唐五代的青州故事,從這節開始,我們進入大宋王朝單元,開篇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青州的傳說。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五代」先後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出身軍人世家,起初為後周大將,先後擔任殿前都指揮使、歸德軍節度使等要職。
960年,趙匡胤在河南陳橋驛發動兵變,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
趙匡胤年輕的時候曾經漫遊南北,在襄陽得到一位僧人指點,讓他往北走碰碰運氣,說不定能成為一位大人物。
傳說趙匡胤就是那個時候來到了青州,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趙匡胤落難聖水峪。聖水峪就是今天青州彌河鎮的上院、下院兩個村。
青州彌河修真宮
今天我們就把這個傳奇故事來講一講。
青州城南部有一座山,叫龍門山;山上有一座觀,叫三清觀(今修真宮);觀里有一個道士,叫王雲道長。
這王雲道長可不是一般人,傳說他知識淵博、武功高強、醫術精湛。
那天北風寒徹,王道長正在喝茶,忽聽得小道士來報:「道長,道長,山下來了個要飯的,得了重病,人快不行了~」
王道長俠義心腸,起身說道:「快抬到觀里來,趕緊救人!」
他來到廂房,命小徒弟生火熬粥,並給這個要飯的把脈診治,之後又精心照料。
這個要飯的也漸漸恢復健康,王道長對著他問出了心中的疑慮,「壯士,我看你骨骼清奇,氣宇軒昂,不似尋常百姓,何以淪落至此?」
這個要飯的哈哈大笑說道:「在下姓趙匡胤,河南人氏,漫遊南北,遍覽風土,民不聊生,途中盤纏用盡,又染重疾,還多虧了道長相救。來日相報,把這一望之地送給三清觀。」
王道長心想,此人氣度不凡,絕非常人,將來定是能成大業之人,便說道:「壯士是吉人自有天相,小道只是舉手之勞,萬不敢貪功,只是現在干戈四起,蒼生受苦,以後還要靠壯士解難啊!」
後來,趙匡胤辭別王道長,繼續北上。
時間過得很快,王朝一代又一代,話說到了宋朝。
那天春光明媚,王道長正在喝茶,忽聽得小道士來報:「山下來了一隊官兵,說是當今皇帝派來的,讓您速速接旨。」
王道長聽後,長須上的茶葉末還沒擦凈,就趕忙出來迎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三清觀雖小,曾掩潛龍;龍門崮不高,立有豐功。東起郭家崖,西至黑山頂,南到小石河,北至蘇家井,四圍田產,盡歸三清觀,免收皇糧。敕封聖水峪為養老園,賜龍牌代天陪王雲道長共度晚年,以報救命之恩,欽此!」
「養老園」後來又改稱「養老院」;清朝初年,村東頭又建一村,名字叫小東養老院;1950年以後,又分為上、下兩院。
這則故事是筆者根據傳說演繹,沒有文獻記載,但修真宮(原三清觀)的《清乾隆九年重修碑》刻有「視殿宇,觀神像,謁龍牌」,證明龍牌確實存在,三清觀兩萬畝廟產土地也為歷史文獻證實。
山東地區關於趙匡胤的歷史傳說很多,比如青州王墳鎮的「順王棘」,另外青州東邊萊州孫母祠的「打狗孫媽媽」傳說,青州西邊淄博高青縣的「扳倒井」傳說等。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說:「一件故事雖是微小,但一樣地隨順了文化中心而遷流,承受了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藉了民眾的情感和想像而發展。」
趙匡胤有沒有落難青州或許並不重要,傳說只是寄託了古老的青州人民的美好感情,這些傳說故事都為青州歷史添色不少。
參考資料:
據《宋史·太祖本紀》記載,「漢初,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jin)汝,北往則有遇矣。」
網絡,《趙匡胤落難聖水峪》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