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校園」教育實踐下,基地研學模式如何創新?

2019-10-08     一諾農旅規劃



導語

來自羅馬建築設計事務所根據自然教育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將農場和校園相結合的產品,他們的設計提案Nursery Fields Forever贏得了AWR國際創意大賽一等獎。這項創新設計對於當前的研學基地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Nursery Fields Forever願景

在數位技術盛行和追求快餐信息的時代,將孩子與大自然聯繫起來這件事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困難。今天我們來探索一下關於自然教育與研學旅遊的關聯,特別是農業研學基地如何進行創新設計。

來自羅馬aut aut建築設計事務所的4位建築設計師創造了一種將兒童引入自然環境的創新教育方式。

最近,他們的設計提案——Nursery Fields Forever,贏得了AWR國際創意大賽一等獎。


aut aut建築設計事務所,總部設在羅馬

1

讓農場變成一種教學資源

設計初期,設計團隊意識到,孩子很容易被周遭環境所影響,而自然對於當代社會兒童而言,又是一種寶貴和缺失的環境。

所以,學校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將孩子們置於自然之中,並放大產生的影響,從而,在生活中傳授生活的相關知識,並讓孩子們更加積極樂觀地投入生活。



Nursery Fields Forever設計概念/ Aut Aut

因此在設計中,設計師明確駁斥了現代教育觀念——僅僅根據城市環境塑造兒童對世界的看法,並接受了兒童本身就是好奇的自然主義者的定位,並且引入一種將城市農業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將自然和食物培養過程整體結合到其教學課程中,來刺激和引導好奇這種特性。



Nursery Fields Forever概念分析/ Aut Aut

設計師Dolcetta說:

「我們認為孩子們應該享受大自然,所以我們設計了看似不符合傳統的學校,因為一所傳統的學校要有桌子和椅子,然而在我們學校里,沒有這些東西,這個學校甚至沒有教室。

「我們模糊了內部與外部的定義,孩子們可以和蔬菜一起生活,動物也可以自由進入到教學空間中,這是一種學校與自然的結合。

「讓孩子不再背書讀書,而是聽老師說,隨老師做,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通過這種空間模式與教學模式,孩子們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被激發多元的思考。」

這所學校依山而建,是一種單元組合式建築,建築空間方面取消了固定教室的教學形式,倡導學習要在戶外和整個農場中學習,孩子們可以俯瞰屬於他們的花園和牲畜場地。



Nursery Fields Forever項目設計圖/ Aut Aut

在Nursery Fields Forever中,設計師將農場視為能夠與遊戲相結合的催化劑,把空間定義為傳統學術環境和實驗空間的融合,融合了教學和農業。

項目設計了三種學習維度,分別是從自然、從技術、從實踐。

在這所幼兒園中,教師將教導兒童種植和收穫自己的食物,以及與動物進行互動。這些任務雖然很小,但可以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在開放式的環境中,城市農場幼兒園幫助了孩子培養環境友好意識,讓孩子們不需要聽老師用科學術語做解釋,在行動中就會感受到健康生態系統的循環機制。此外,這個創新實踐促進兒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並教導兒童主動學習社交技巧,團隊精神。

除了學習食物種植,學生們還將深入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好處(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陣列),以保持學校能源方面的高效運作。

課程方面,將以季節為單位設定教學計劃,從而達到 「基於自然周期軌跡來展開活動」 的目的。

也就是說,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再僅僅依賴於固定的教師和課程,而是沿著基於自然周期的軌跡展開體驗式學習。

2

體驗主導的創新教學模式

這項設計結合了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它是由美國教育理論家David Kolb提出,並提出體驗式學習的基礎是培養年輕學生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並利用好奇心來激發學習興趣,以塑造他們的自然觀和促進對自然的理解。

它同時構建了三個維度:分析、主動、沉浸,而傳統教育的維度是建設性學習和學習再生產。



體驗式學習循環機制/ DAVID KOLB

而設計師也承認,「農場+校園」的這個想法還是具有一些概念性的,如何應對不同地區的法規是該項目中存在的最大挑戰。因為,地方法規要求,學校必須提出明確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創新實踐的產生。

3


「農場+校園」,可複製嗎?

設計師表示,這個想法還是具有一些概念性的,如何應對不同地區的法規是該項目中存在的最大挑戰。因為,地方法規要求,學校必須提出明確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創新實踐的產生。

為應對這個挑戰,該團隊已經在與一位有相關經驗的兒童心理學家交談。在交談當中,他們發現挪威生命科學大學開展的Living learning(1995-2000)項目,是一個更好的「農場+校園」案例,且具備可複製性。

1.運營機制

挪威項目中,當地農場與學校建立了一個教學平台(A pedagogical platform),並植入了一種農場與學校的合作機制(Farm-school cooperation)。

這個運營模式,是基於模式內部形成的互動關係,其包括學生與課程的關係;學生與老師(或農民)的社會關係;工具與自身技能發展的關係;生產與自然要素的關係(如土壤、動物、礦物、天氣)。

這些關係共同構成了教學平台的內在關係。通過簡單的生產方式,農場與農業生產也被置於整個社會組織之中。


農場+校園合作運營機制簡圖

目前,在該項目中,挪威各地的試點已經成功形成了學校菜園(8所學校)和學校農場合作(8個農場),但仍沒有停止對植根於當地社區的區域模式的探索,而這個平台也漸漸成為從事社會服務生產方面上最大的農場群體。



基於這種學習方法與創新研究項目,挪威生命科學大學建立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內在關係主導的體驗式學習(relationship-bas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在項目中,給予參與兒童充足的情感體驗和同理心,促發內心的參與動力,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

此外,通過明確的活動背景來強化課程體驗,並且給予明確的任務,進而幫助兒童理解某人或某事在活動中的效用,聯繫和利益,這也是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認知與理解的前提。

2.課程設置

培訓課程是基於學校教師,農民與顧問的長期教育經驗展開的。項目早期研究表明,關注他們自己的勞作經驗與目標是讓參與者滿意的先決條件。

此外,兒童需要自己選擇與項目主題相關的工作場所,並由教育方在規劃和執行方面提供諮詢、輔助跟進和鼓勵評估。因此培訓課程一直在圍繞如下原則設置:

1.農民與老師的協作制定教學計劃;

2.確立共同願景;

3.提供適齡課程;

4.農民-老師的實踐執行團隊;

5.體驗式學習方法;

6.提供緊密跟蹤的諮詢服務。

3.實踐場所

圍繞課程設置原則,學校與花園和農場建立有效聯繫,二者協調各方利益,併合作開發趣味教育空間。

對農場而言,其傾向於:

1.找到並使用均衡、優質的課程資源。

2. 計劃並在課堂和戶外提供引人入勝的學習體驗。

3. 與農民和其他行業專業人士會面併合作,以支持孩童的教學。

4. 通過研討會和書面指導更新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農場不再僅僅作為生產原料的地方,而是成為人與自然互動的場所。挪威的許多農場已與幼兒園,學校,休閒中心,兒童福利或休閒組織合作,為兒童和青年提供通過農場工作體驗大自然的機會。

4.優秀實踐項目

在挪威項目中,其中一個優秀課程是位於桑德學校的花園實踐項目——「有機花園與生態友好學校」,該課程分為四年半,四個系列,在項目結束後也繼續進行。

在桑德小學,校長和兩位教師帶著120名學生開展了這個實踐項目。

由於校長非常重視這個項目,他們可以更大程度地為園藝分配教學時間,金錢和空間。他們在鄰近區域租了一塊土地,種植面積為400平方米。村裡的父母和企業聯合起來為Blomsterbua捐款和工作。

在這裡,5月,植物被放入簡單溫室中。6月,有一個父母和所有感興趣的參與者建立的小型市場。這樣,學校花園就能為自己提供資金。小植物可以在學校花園和學校周圍的花壇中使用。

此外,學校的花園裡貯存著牲畜糞肥和堆肥。在所有教室里都有用於存放食物垃圾的堆肥桶。此後將堆肥箱中的垃圾變為肥料。

學校花園的形狀像一顆的星星,在這裡,每個參與者都獲得了他們的種植區域,這也促進了有機花園的健康生長。

教師們建議孩子們在周末和假期與父母一起來到花園裡觀賞他們種植的蔬菜,香草和鮮花,孩子們以此自豪。

過相關的項目與案例,我們看到農場與學校教育的結合是教導下一代人如何與環境良性互動的有效策略。通過教育方式的疊代,讓孩子沉浸於自然,讓陌生的知識,晦澀的概念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被理解和認知。

「農場+校園」這項創新教育實踐,對於教育而言,是在所構建的平台下,促發互動,並在學生持續賦予關懷中有效豐富生活知識。

對於學生健康而言,在營養和健康出現惡化的背景下,農場到學校提供了一種模式,從改善飲食到實踐營養教育,進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對於經濟發展而言,「農場+學校」這樣一項舉措,有效支持小農,帶來了更多市場,減少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給當地農業和當地經濟均帶來額外利好。

4

啟示

國外「農場+校園」的教育實踐案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在孩子的發展與創新教育模式方面,教育輸送者應該更多考慮如何創造新的學習空間,讓孩子處於自然之中,一方面讓自己與世界充分接觸,用身體去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另一方面用眼睛親自發現世界。

這樣對於培養兒童和青少年,以及促進教育的改革創新是十分有效的。在全新的體驗式學習機制中,將自然資源的經驗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開闢多元且有趣的學習方式。

因此,我們更應該積極探索如何為現代兒童創造一個可以感官事物的平台,從而給予他們一個發現世界,理解世界的窗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WgzuG0BMH2_cNUg-m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