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同事抱怨說:「自從我月薪2萬,我爸就不上班了,讓我每月給他一萬養老。」
然而她的弟弟月薪三萬,爸媽卻從來不惦記,還說弟弟結婚,家裡要給他買房,買車。要從她的身上要錢。對於這樣的家庭,我相信不在少數,因為父母心裡那種「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更可笑的是,他父親已經辭了工作了,開始跟她討價還價。從一萬最後降到了3000塊錢。
她母親竟然也來說她:「你還沒嫁人呢,就胳膊肘往外拐。你爸爸想享享你的福,怎麼了。」
這都還不算,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的父母明明有勞動能力,卻從來不工作,提前進入「老年人的生活」。
兒女是有義務養父母,但是這樣的養老,對於父母來說,是享受,對於女兒來說,卻是沉重的負擔。
女兒不是印鈔機,不是搖錢樹,她是你的孩子,她也是人。人與人之間要有最起碼的尊重。
你們養她長大,是出於愛。她給你養老也是出於愛,但不要讓這種愛成為彼此的傷痛,因為養老不是還債。
這樣的家庭,讓我想起了《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她的家庭帶給她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壓力,對她的婚姻影響也很大。
她長得漂亮性格又好,可是,光鮮的外表背後是重男輕女的母親,貪婪自私的哥嫂,不是她生的卻要她養的侄子。
他們每一個人都像吸血鬼,牢牢抓著她,吸她的錢,抽她的精力,一步步榨乾她。
她的心軟,換來的是變本加厲;她的強硬,換來的是一句句沒良心。
一個人拖著一個家,所以,當王柏川的母親得知樊勝美的情況之後,她立刻站出來反對兩人談戀愛。她對自己的兒子說,「你現在的事業剛剛起步,不能找他們家這樣一個無底洞,會成為你的大累贅」。
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在愛情中徘徊掙扎的大有人在,可能在我們外人眼裡,遇到這樣的吸血鬼父母當然是不給,遠離。
可事實上,現實生活里的「樊勝美」根本做不到不聞不問。因為,那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他們有贍養的義務。
正因為血濃於水,所以面對父母的要求有求必應。被吸再多的血,也只能當認命。
這正是我們恨鐵不成鋼的地方,也是這些「樊勝美」們被折磨的地方。
對於她們來說,面對婚姻,他們只會選擇他們所謂的有錢人,她們只會允許自己失敗,而不允許對方有任何的不順。她們把「有錢」作為了選擇伴侶的唯一準則。
這樣的人清醒且深刻地知道,僅有愛情是永遠無法支撐她順利步入一段幸福的婚姻。
因為最難的不是給了她沉重的經濟枷鎖,而是讓她對愛情徹底失望,以及對婚姻產生了單一的價值取向。
你不是救世主,無底洞的家庭也不是你永遠擺脫不了的噩夢,真正困擾糾纏你的是你對愛情錯誤的價值觀。
然而這樣的家庭對於我們還不僅僅是對婚姻,價值觀的影響,對我們的心理的創傷更是從小就已經開始了。
那位同事從小就遭受不公平待遇,爸媽「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家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她說,她的童年比蘇明玉還差,至少蘇明玉很少被父母打罵。但是,她的父親經常動手打她。她小時候,根本不敢靠近父親,始終離得父親遠遠的。
她上高中的時候,因為學習好,長得好,經常有男生給她寫情書。有一次,她爸爸從地上撿了一封情書,二話不說,就給了她好幾個耳光,還大罵她不學好,不讓她上學了。
後來,她爸爸還是讓她上學了。但是,這件事之後,父女兩個基本不說一句話了。
這樣的童年堪比蘇明玉的童年,由於蘇明玉的出生改變了家庭的生活現狀,所以她不被蘇母待見,從小兩個哥哥的早餐是雞蛋火腿,牛奶果汁,而她只有泡飯和白開水。本應該被寵愛的她卻受盡蘇母的偏見,蘇母還賣了她的房間供大哥出國讀書。
更痛心的是《都挺好》裡面有一個場景:蘇明玉的二哥想出去旅行,跟母親要2000塊錢,母親很爽快地答應了,並告訴他不用還。而與此同時,蘇明玉想要1000塊錢報個考清華的學習班,卻被母親一口拒絕,還讓她干這,干那。
這一切的理由都是:你是女孩,不值得!
我相信這樣的童年和青春,是個人都是不願去回憶的。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正是這樣的童年和家庭給了蘇明玉源源不斷的動力,她極力去證明自己,她不斷的去努力,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當生活被困難包圍的時候,逃避和求饒只會讓事情進入惡循環,只有迎難直上,去面對、去戰勝、去掌控,才是唯一出路。
我們都應該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把那些生活烙印在生命里的陰暗和痛苦驅趕出去。
我們回頭看,從樊勝美到蘇明玉,我們說這樣的經歷再也不要有第二次。但是你別無選擇,樊勝美最終沒能逃脫她的原生家庭,而蘇明玉的家庭也給她的心靈烙上了抹不去的傷痕。
但是面對這樣的家庭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一:降低對伴侶的要求,別像樊勝美那麼虛榮。
二:找一個很有錢的男人,不介意做你們全家人的提款機。
三:像蘇明玉一樣,自強不息,靠自己去突破困境,成為一個有能力負擔原生家庭的強女人。
我個人認為還是第三點最靠譜,因為你靠的是你自己,這一切都是你努力得來的。
正如東野圭吾說那樣: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初始點。
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怒,陷入沉痛中不可自拔。
但也有人,憑藉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那些,都贏了回來。
比如說蔡少芬。
嗜賭成性的母親要「榨乾」她,她也抱怨過命運的不公,直到遇到張晉,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把日子照樣過的很好。
再比如蘇明玉。
雖然對原生家庭有恨,但她選擇把這些恨,化為前行的動力。
《都挺好》中有這樣一段台詞,讓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因為那些成長里的苦難,只有戰勝它,才能真正放下。
那些你在生活中失去的東西,終將會因為你的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以幸福的名義悄悄的來臨。
如果你想傾訴,請【私信】我,或者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老師會幫助你解決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