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遇見一位家長,正拖著孩子去學校。
孩子一路掙扎,用腳踢媽媽,一邊嚎啕大哭,喊著「我不要去上學……」
「不去上學,你長大了能幹嘛?我可不是你姥姥,你不想上學,就同意你在家裡玩!」
孩子還想撲騰反抗,但媽媽始終沒有鬆手。走到學校門口,孩子才老實了,灰溜溜地進了校門。
這一幕並不陌生,幾乎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過不想上學的試探。如果去問一問孩子們的真心話,我想,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會是,不想上學。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我們的回答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別指望孩子自覺
經常聽到有人說,你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其實,孩子也是一樣。
孩童時期,是最沒有自控力的時期。
教育家張捷說:
「人的天性,首先是好吃懶做,然後是不勞而獲。如果你想讓孩子們上學很快樂,那只有讓他們少學或不學知識。但少學、不學的結果是什麼?長大後缺乏競爭力。」
小孩子哪裡懂得那麼多。他只知道,眼前的快樂最重要。
不加節制地玩手機,很快樂;
吃零食、睡懶覺,很快樂;
不寫作業不用上學,那就更快樂了。
他會察言觀色,一步一步試探大人的底線。
他不會懂得,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不知道要多吃多少苦,要經受多少生活的磨難。
如果你捨不得逼孩子,把放縱當成尊重,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看似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快樂,其實,是在培養孩子任性和妥協,讓他喪失了競爭力,遇到問題時只會束手無策。
最可悲的是,你現在不逼他,將來他長大了還會埋怨你:「為什麼你當初不逼我?」
《家有兒女》中的一段經典對話,至今發人深省:
劉星問媽媽:「媽,你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媽媽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報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反駁:「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了?那時候我還小,我不懂事,您還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父母的管教,可能會有點嚴厲,可能會讓孩子看上去沒那麼快樂,卻能幫助他日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生活的苦,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常聽人說,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就帶他去看看人間疾苦。
看再多的人間疾苦,都不如親自品嘗一次。
去年,一位泰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曾經刷屏。
一個5歲男孩跟媽媽吵著說,不想去上學,媽媽同意了。
她向學校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去大街上撿塑料瓶賣錢,教他體會個中辛苦。
頂著烈日,母子倆步行了約2公里,共撿到了2公斤塑料瓶,賣了2泰銖(約0.4元RMB)。
一路上小男孩都在問:「能坐巴士嗎?」「能吃冰淇淋嗎?」
很遺憾,他的勞動成果還遠遠不夠享受這些。一天下來,小男兒累得滿頭大汗,坐在路邊不想動了。
最後,他跟媽媽說,「很累,想回家,想去學校。」
這位泰國媽媽的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一條高贊答案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還記得2008年高考交了白卷的安徽男孩徐夢南嗎?
他故意在每張試卷上,寫上了自己的宣言,明確希望高考能得到0分。
結果怎麼樣了呢?
十年後,他又重新走回了考場,承認當年的自己有點可笑,「如果當時有人勸我,我一定不會這麼任性。」
這十年里,他輾轉各地打工,做過苦力,雜工,流水線工人,生活得相當艱辛。
如果當年好好參加高考,人生很可能會是另一番風景。
別讓一時的心軟,成為孩子最深的遺憾
今年7月,一張華為總裁辦電子郵件的截圖被瘋狂轉發,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集體艷羨。
截圖曝光了華為2019屆頂尖員工年薪。8位博士生,年薪最高的達到了201萬,最低的也有89.6萬。
當然,努力學習,不是人人都能拿到高薪,但不努力,卻會把很多機會擋在門外。
所以,就算明知道孩子不喜歡上學,也要讓他明白,必須堅持的道理。
別讓一時的心軟,成為孩子最深的遺憾。
無論學什麼,請教會孩子堅持
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學習握筆和筆順,經常會小聲嘀咕:「媽媽,一筆一划太麻煩了。我記不住,總是出錯,我想像你這樣,寫連筆字。」
我雖然沒有同意他,內心其實也認為,字的筆順沒那麼重要,直到聽了朋友的一席話。
她在一所知名重點小學當老師,是這樣解釋的:
為什麼要讓孩子們遵守規矩,而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因為放棄很容易,但是堅持下來卻很難。
學什麼課不重要,教孩子從小學會堅持,培養孩子們在挫折中成長的能力,最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會受用終生。
其實,只要稍稍留心觀察那些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不是比誰更聰明,也不是比誰更富有,而是他們更加懂得堅持學習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是怎麼拉開的?
是堅持學習。
別讓孩子在最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享受。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書里有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這段話,既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每一個大人。
共勉。
— END —
作者:素衣回中原,一個不老村姑,自由撰稿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0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