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憑什麼這麼牛?

2019-08-26     東方出版社

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39歲生日。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這樣評價深圳: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深圳高度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華。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國際化都市,深圳創造無數的奇蹟。在今天,「深圳經驗」是否仍然具有獨特價值?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老師主編的作品《深圳奇蹟》,從深圳的地理環境、政策支持到產業、金融、轉型等,全面解讀深圳的成功經驗。

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書,讀懂這個從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公認奇蹟的城市。

何煌友《1981年深圳春節花會》1981年

深圳,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華

文 | 張軍

鄧小平先生在1985年8月1日會見日本公明黨第13次訪華代表團時說:

現在我要肯定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第二句話是,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這兩句話不矛盾。總之,中國的整個對外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講,也是一個大試驗。

來源:深圳旅遊

今天的經濟學家也都這麼說,40年來,中國經濟的改革應該解讀為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實驗和制度變遷過程。這話聽起來是很震撼人心的,但是對於40年前的中國領導人而言,制度變革並不是一個可以事先設計得當的試驗,沒有人對此有足夠的知識準備。而當改革的領導人鄧小平決定把一個鄰近香港的南方小鎮闢為中國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試驗場的時候,迎來的多半還是阻力、懷疑、挑戰和指責。這才有了上面鄧小平先生有所針對的那段話。

何煌友《原深圳火車站大門》1973年

20世紀80年代初期,作為復旦大學經濟系的學生,我並沒有去過南方。一直到我攻讀研究生學位的第二學年春(1987年),我才有機會與我的同學一行4人第一次坐火車南下,去了廣東的廣州、深圳和珠海。那個時候,作為經濟特區,深圳和珠海並不是可以隨便進去的,出發前我們在上海辦理好了去深圳和珠海的手續。今天我對珠海的印象並不深,可能是那個時候珠海特區才剛剛設立。只是還記得我們在珠海住在一個還沒有完工的樓房裡,雖然尚未完工,但珠海人卻已經把樓房的房間作為旅館出租了。我們還去了拱北,參加了一個環繞澳門島的遊船觀光,拍了能看到的澳門的高樓大廈。這就是我現在尚存的對珠海唯一的印象。

而在深圳,我的印象相對就深刻了一些。深圳那個時候已經建設了好幾年,一些現代化的建築和購物中心建成不少。晚上走在熱鬧的中心地帶,燈光廣告牌眼花繚亂。由於很多商店只接受港幣,我們只能進行所謂的「window shopping」。我們還去了新建成的深圳大學,並且住在大學的招待所里。從深圳大學那裡我們搭乘小巴去了蛇口工業區參觀。其實在深圳,今天還給我留有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時剛剛流行起來的小巴交通。小巴就是用作公共運輸工具的小型麵包車,它不像原來的公共汽車那麼固定,而是以靈活便利贏得客戶,都為私人經營,競爭非常激烈。香港至今還存在用小巴來緩解公共運輸的需求。那個時候深圳一定是受了香港的影響。

何煌友《港客步行過羅湖橋回鄉》1979年 來源:深圳美術館

如今,深圳特區一躍成為中國內地最具創新活力的地方,聚集了一大批中國最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深圳也成為當今中國的一線大都市。這些成就在20世紀80年代初是根本無法想像的。公允地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等特區所提供的示範效應、創業活力以及其利用更靈活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對於那之後的中國經濟改革的影響毫無疑問都是有益的。

名副其實的改革「試驗場」

40年來儘管風雨坎坷,深圳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試驗場。它有1979年第一個引進香港的「外資」興辦的來料加工企業;它有1981年在蛇口第一個採用的建築工程招標制度;它有1983年向社會公開發行的全國第一張寶安聯合投資公司的股票;它有1985年成立的第一個外匯交易中心;它有1987年第一個土地使用權的拍賣會;它有全國第一個勞動力市場和工資制度的改革;它還有1990年第一個探索出的國有資產三級授權經營的模式;它是建立勞動服務公司和實行勞動就業合同制的第一個嘗試者,是最早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先鋒,也是實行黨、政、企業分離,廢除幹部職務終身制和引進招聘上崗制度的先鋒。

攝影:李小克 來源:站酷

為何深圳比其他城市做得好?

多數人認為深圳是一座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但這座「文化沙漠」重點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搞起了文博會,還發展了自己的動漫、遊戲、音樂、演藝、旅遊等文化大產業。深圳是中國的科技之都,從航天科技到材料技術,從製造到產品,是唯一有可能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一座城市。雖然深圳市的高等院校相對匱乏,但是較於一線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其科技創新能力卻十分突出。

縱觀過去近20年的發展,不難看出深圳在新一輪中國城市競爭格局中非但沒有被拋棄,反而呈現快速的趕超態勢,大有把「北上廣」拋之腦後的姿態。

為什麼英國選擇香港,中央選擇深圳?

就香港而言,1980年年初,製造業在本地的發展受到空間狹小、資源短缺、成本高漲、競爭激烈等因素嚴重阻礙。因此,藉助珠三角的巨大優勢,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迫在眉睫。對於內地來說,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使得資金監管較為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各大金融財團紛紛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並以此為跳板打開內地市場,這對於香港金融中心建設無疑是強心劑。港深兩地合作為深圳帶來的效益是可觀的,甚至是驚人的。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GDP增速只有一年沒有達到30%,超出50%的有6年,最高增速為83.53%,平均增速破天荒地達到52.11%。即使90年代的前5年,其GDP平均增速也高達40.66%。

來源:深圳旅遊

深圳是如何破解城市發展的財政與稅收難題的?

在內外交困的背景下,深圳經過十餘年的轉型和升級,成功發展成為我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誕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企業。深圳創新產業的成功,其財政和稅收政策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財政方面,計劃單列市的身份為其爭取到了更多的財政分成;稅收方面,深圳市為企業和國家稅收政策之間構造了一個緩衝區。

龍生九子:為什麼深圳的發展好於其他的特區?

2008年,經濟學家樊綱牽頭,承擔了「中國經濟特區研究」課題,總結出十多條經濟特區可複製的經驗。其一便是:在本地人口較少、外來人口較多的地方,特區的成效更好一些。「當人口以外來人為主的時候,本地人的利益格局很容易被衝破,改革就很容易推動。這也能解釋深圳一開始為什麼好於珠海、汕頭和廈門。」與此同時,只要稍微留心廣東經濟發展現狀便可發現,其呈現出以香港為圓心的漣漪,距離香港越近,發展越快。

為什麼500強企業扎堆深圳?

深圳總部經濟正強勢崛起。企業的壯大需要更大的市場平台和更多的創新動能,在深圳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又能享受規範的管理環境,適合民營企業特別是大型民營企業的發展,這是越來越多企業將總部遷至深圳的重要原因。從位於福田核心區的平安金融中心一路向西大約16公里到前海,包括平安集團、騰訊、招商銀行、正威國際、恆大集團等商業巨頭的總部大樓均分列於這條軸線上。

本文節選自《深圳奇蹟》,有刪改,更多內容請查閱原著

相關閱讀

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

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

從地理環境、政策支持到產業、金融、轉型全面解讀

內容簡介

提到深圳,許多人就會想到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這些傑出的民營企業。深圳確實是民營企業的熱土,而這些民營企業,不僅影響著中國發展,甚至對世界發展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這些企業的成功既得益於深圳提供的條件,又為深圳未來的發展貢獻了更多的機遇。本書為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老師主編的作品,從深圳的地理環境、政策支持到產業、金融、轉型等,全面解讀深圳的成功經驗。

作者簡介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核心經濟學期刊《世界經濟文匯》主編。2015年10月,張軍作為「過渡經濟學理論」的主要貢獻人之一,與林毅夫、樊剛一起以高票獲得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Nd4z2wBJleJMoPMCd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