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差頭」

2019-08-11   看懂上海

大熱天,大冷天,下大雨,碰上這樣的天氣,上海的「差頭」生意就比平日裡更火爆,往往一車難求——不過這是在老早。現在,即使上了年紀的上海人都曉得網約車了,就算長輩不那麼習慣用手機叫車,小輩也會幫忙叫好,目的地在地圖上顯示得清清楚楚,繞沒繞路也看得明明白白。馬路邊上一群人搶一輛「差頭」的情景幾乎不再見到,取而代之的是面對手機哀嘆:「前面排了100多個人!」

這些事就發生在沒幾年的時間裡,四年?五年?網約車從興起到現在也已經歷了幾輪「大戰」和諸多爭議。除了網約車主導了市場之外,還有個現象可能上海人也慢慢留意到了:會說上海話的「差頭師傅」越來越少。如今,「差頭」指代計程車的叫法越來越少聽到,不用開GPS導航只憑人腦地圖就能輕鬆規劃出路線的司機越來越少碰到,網際網路改變人的生活的同時,讓人對老早的那份人情味生出些許嚮往。

祥生公司和「差頭」

為啥叫「差頭」

「差頭」,實際上也是「洋涇浜英文」過來的,來源於英文「charter」,意思為「出租,包車」。上世紀三十年代,祥生公司(強生公司前身)最早只有一輛計程車,當時出去接一次生意,叫做「出一差」,「差」是當量詞用,而計程車就是叫「差頭」。

2

上海人接觸出租汽車的歷史,在全中國都是前衛的,這要感謝周祥生和他的「祥生公司」。

在老上海的心目中,祥生公司,J字大寫的圓形公司徽記,「40000」的訂車號碼,還有那一輛輛墨綠色的雪佛蘭,是那個摩登年代,最搶眼的流動的風景線。

祥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創始於1919年,高峰時期,共有270餘輛出租汽車。訂車熱線為啥用「40000」的號碼呢?實際上,是取意當時中國四億國民,並以「華人應坐華人車,四萬萬同胞請打四萬號電話」,這句廣告詞作為宣傳口號。

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鍛造了上海人的服務意識,除了設立訂車電話,把這個40000號漆在了車身上,公司還設立了投訴電話,92233,用來監督服務質量。一般客戶從叫車到車輛離開車站,只需兩分鐘,由於其車站多位於交通要道且分布合理,所以一般客戶打完電話走出門口,祥生的汽車,已經在住宅區外等候。

1937年後,公司經營受戰爭影響,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度停止出租汽車業務,改為人力三輪車運輸。抗戰勝利後,重新恢復運營,但後由於經濟環境趨於惡化,至1951年公司基本難以維繫。

1951年9月

祥生汽車公司實行了公私合營,歸口管理部門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

1954年12月

公司又改名為「公私合營上海市出租汽車公司」。

1956年

公司吸收了16家私營汽車行,實行了全市出租汽車統一經營。

1967年4月

改名為「上海汽車服務公司」。

1978年

改稱「上海市第一汽車服務公司」。

1979年5月

第一、第二汽車服務公司合併,才正式定名為「上海市出租汽車公司」。

「差頭」的繁榮時期

比起上海的計程車以桑塔納VISTA、2000、大眾途安等「大眾車一統天下」,起步價14塊,價格「一統天下」的現狀,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的計程車行業,無論從車型還是起步價,都可謂是「軍閥混戰、群雄割據」。有人粗略統計過,當年上海的計程車,至少有18種車型,6種起步價!

奧拓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曾經出過一小部分奧拓計程車。

這車以起步費8.1元的價格優勢,「一炮走紅」,一時間,攔到這車真的得看「人品」,而且比起夏利,這車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在夏天空調很足很冷,唯一的缺陷就是後排只能坐2個人,比一般的車少坐一個人。

不過,奧拓在那個年代的上海計程車行業只是曇花一現,不久之後,上海統一了計程車的車型和價格,奧拓便迅速退出歷史舞台。

老上海牌轎車作為一代經典車型,不但走入了日常百姓的生活,同樣也是那個年代上海的計程車主力軍之一。只不過,到最後,這車是以和奧拓一樣的起步費「光榮退休」。

夏利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除了普桑,另一大計程車主力隊員就是夏利了,上海人習慣叫它「小夏利」。小不僅體現在體積上,還體現在價格上,10.8元的起步費,讓很多打車的人們,毫不猶豫地捨棄了普桑而選擇了夏利。

東歐進口車

波羅乃茲

中國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前蘇聯和東歐進口了數量不少的汽車,波蘭生產的波羅乃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雖然它的數量遠遠不如夏利和普桑,但是,在那個年代,它確實也是上海計程車的一分子。

東歐車裡,除了波羅乃茲,還有拉達,但是,當年大家對它的印象並不深,主要因為數量還是比較少。倒是有兩種車型必須提提:尼桑公爵王,還有就是皇冠。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里,許多好車都「屈尊」變成了計程車,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尼桑公爵王,V6的引擎,豪華的內飾,照樣作為上海友誼計程車公司的「普通一兵」,不但接待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友人,也給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增添了風采。

普桑

最後,上海計程車的絕對主力來了,普桑!

當時比較大的是兩大計程車公司「上海旅汽」和「強生」,記得上海旅汽計程車公司大多都是巴士,車身上還有一句非常霸氣的廣告詞「上海旅汽,巴士雄風」。

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大上海計程車》更加讓當時的人們,對計程車這個行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曾經的金字招牌

老底子,上海計程車是全國的亮點,「服務好、口碑佳」,是上海市民對它的評價。車輛定時回廠里清洗、白色車套定期更換、司機不在車內吸煙,大點的公司,「差頭師傅」還會統一著裝,就更別說什麼拒載了。計程車司機的言行和素質,都可以窺探出上海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而就在網約車興起的前後,上海這塊「金字招牌」也招來不少非議。市民反映司機的服務質量下降,時常遇到拒載的情況,司機則怨言不少:「開差頭,不如鐘點工!眼睛一睜開,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欠債了。」

說起來,計程車這個行業在上海誕生,到今天將將好一百年了。百年間起起落落,跟隨城市的發展變遷也是百味雜陳。對於上海人來說,計程車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對外來賓客的一個交流展示窗口。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