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也蕭何 敗也蕭何,這句話用來描述柯達最合適不過了,即便是現在的人們提起柯達都是一片惋惜之聲。2012年1月19號,這個日子對於柯達來說尤為重要,柯達正式宣布破產,作為曾經攝影界一代巨頭的柯達是怎麼走向窮途末路的呢?
1880年,柯達創始人伊士曼用他的技術生產了「照相乾片」,隨後他開了一家小公司來生產這種類型的乾片,這就是柯達公司的前身。1881年底,伊士曼辭去原有的工作,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公司當中,同樣繼續研究攝影術的方法。
直到1883年,柯達創始人伊士曼發明了,從此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886年,以小型、輕便,"人人都會用"的照相機誕生了,伊斯曼為它起了個響亮的名字:「柯達」。產品推出後公司獲得巨大的成功且讓公司成功的上市,從此如何讓消費者更方便的使用相機一直是柯達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標。公司成立的五年後柯達除了將業務遍布全國外,它從未停止過產品的創新之路。
1928年,柯達推出了16毫米的彩色電影膠片,為世界的彩色電影奠定了基礎。1986年,柯達設計出全球第一步140萬像素的感應器,該技術一推出就獲得美國太空總署的採納。1964年柯達結果10年的研究,推出了「立即自動「相機,這款相機更加的小型、輕便、操作簡單,無需測距對光就能獲得清晰的照片,底片裝卸便利安全。
這種「老少皆宜」的相機上市之初便銷售了750萬台,創下了相機銷量的世界記錄。同年,精益求精的柯達意識到電子閃光設備並不完善,每照一張相片就得更換一個燈泡,於是在1965年又推出了方便使用的方形四閃鎂光燈裝置。1970年為了彌補方形四閃鎂光燈離不開電池的缺陷,進一步推出了「新奇X系列閃光燈」。1973年,迷你型匣式柯達相機誕生,這種相機方便到可以直接放進口袋裡且照出來的相片畫面清晰,迷你相機推出後全國銷量達1000萬台。
在傳統的膠片時代,柯達公司做到了一個公司能夠做到的產品極致。在任何一家企業當中,了解用戶需求是最根本的,而柯達公司也一直讓自己「成為用戶」,從用戶的角度開發產品,而不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用戶身上,從而陷入「我認為用戶需要」的思維當中,就會不自覺的忽略用戶看待產品的真實態度,最終導致產品的失敗。不僅如此柯達的成功也離不開自身不斷的創新,從上述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到,柯達通過不斷的創新,扮演著設想領域中領頭羊的角色。
「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企業也是同理的。隨著電子市場、科學技術的不斷繁榮和壯大,膠片受到了新興電子行業的衝擊,但柯達的領導人依然堅持著錯誤的判斷,他們將重心依舊放在傳統膠片上作為公司行業的主力。直到2003年,柯達的膠捲業績急劇下降,柯達的領導人才宣布放棄膠捲業務,將發展重心轉到數碼產品上,2004年,柯達推出了姍姍來遲的六款數位相機,並迅速的收購了許多的數位技術公司。
2006年時更換公司標識,這就意味著柯達在告訴大家,自己跟傳統的膠捲時代說了再見。但在當時的數位相機市場中,早已是一片紅海,以索尼、佳能、康尼為首的巨頭們憑藉柯達發明的數碼影像技術而發展起來並在數碼行業中占據著一席之地。
柯達只能在夾縫中生存,並一直持續著虧損,直到2007年才是盈利的,這是因為在那一年的柯達出售了數碼業務,又用二十五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自身的業務。從2011年起,柯達被多次傳出破產的消息,導致其股價急劇下降,最終只能在2012年時宣布破產。
柯達在破產前可是擁有的超過10000項的專利,這些專利中有1100項的數字圖像專利組合,它的數碼技術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同行。就連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都是從柯達實驗室中誕生,誕生時間為1975年。柯達本有機會當數碼行業中的領頭羊,但它還是放棄了,放棄的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柯達在膠片業務的絕對壟斷優勢,讓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很難讓柯達領導人做出創新的決定。
創新是未知的,一旦走錯,將滿盤皆輸,柯達選擇固守陣地,繼續這一成不變的將數碼技術當作膠捲銷售的附加業務,而不是將數碼技術當作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無視市場的變化,原地踏步的生存與經營模式,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無法自拔,原地踏步只會帶來死亡,創新才是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創新的速度決定了公司的生存能力,如何讓企業快速創新,才是實現企業轉型的當務之急。
任何一家企業,還需要正確的戰略定位,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壯大。反之,戰略定位不准,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導致破產。就像柯達一樣,它的衰落歸根結底就是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發明的數碼技術被競爭對手們用的爐火純青,對於柯達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