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度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精神死亡」,家長要「管」住自己

2020-01-04   尼莫媽媽育兒師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控制欲極強的家長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頻頻上微博熱搜,其中,陶虹飾演的宋倩更是讓觀眾又愛又恨。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對孩子有過度控制欲的家長。她自己這一輩子過得很不容易,所以更是想讓女兒英子所有事情都按照她規劃的去做,不允許有半點差錯。

英子想去參加天文館的解說員,宋倩知道後極力反對,當她知道英子瞞著她偷偷去時,更是表現得近乎瘋狂。還不惜在天文館門口跟英子爸爸不顧形象地大吵大鬧。

即使後來被女兒的表現所感動,但她始終不贊同女兒去天文館參加活動。反倒為了表示出自己的支持,在家裡準備了一個舞台。但反觀,英子根本沒辦法接受媽媽所做的一切。

而生活中常見的例子還有這些:

"我媽非要我吃雞蛋,她明明知道我不喜歡吃,但越是這樣她越是逼我吃。有次早上起來飯桌上放著水蒸蛋,我吃了一口就發覺味道不對。問她,她說你自己去冰箱看,冰箱裡沒有雞蛋。我打開確實沒有,就又咬了一口,還是覺得不對。就去看垃圾桶,一眼就發現了雞蛋殼,她就是騙我吃雞蛋,不吃她就渾身不舒服。"

"報考志願的時候,我爸偏不讓我去上海,還給我改到了本省的師範學院。理由是女孩子去那麼遠上學不好,畢業後當個老師多好;大學談戀愛,我媽硬生生把我和我男朋友拆散,理由就是她第一眼看到他就不喜歡。"

……

德國一名心理治療師曾說過:"幸福的家庭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庭中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這個條件共同點看起來簡單,但在很多現實中,父母卻容易打著"對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加以控制。這樣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家長過度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精神死亡"

早前震驚全國的"北大弒母案",兇手吳謝宇便是一個從小在母親過度的"控制欲"下長大的孩子。這位母親的教育方式屬於嚴厲且專制,就是給孩子定下許多的目標規則,並要孩子全部執行。

母親通常使用懲罰或強制的手段去逼迫吳謝宇服從,儘管吳謝宇有著極高的智商,但在母親的控制欲下,內心已慢慢變得畸形。

在英語達到了全球5%的水平,準備出國擺脫母親控制的吳謝宇卻被告知:母親一輩子都要跟著他,最終形成悲劇。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本質上都是帶著"偏執型人格",他們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卻不小心就演變成了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儘管父母的控制有時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但卻讓孩子的自由完全被封閉起來。

而這時候大多數家長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已經升級甚至產生病變。自己所做的已經不是在為孩子好,而是一種變相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囚禁孩子,讓孩子必須照著自己腳印走。

這時候的孩子不僅僅身體上被控制,思想上也同樣得到囚禁。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孩子"精神死亡",既失去了做選擇的能力和權利,也看不到未來人生的方向。

家長只有"管"住控制欲,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

前段時間出現這樣的一則新聞:青島一個女孩一直被母親圈養在家中。女孩不被允許出門,更不能去上學。八歲了卻不會開口叫爸爸,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這背後的原因是女孩母親擔心女兒在外面受傷害,害怕老師讓孩子受委屈。對於女兒的狀況,這位母親甚至表示自己並沒有限制孩子的自由。

人終究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動物,也只有在群體中才能形成適應社會的獨立能力。 但新聞中的女孩在媽媽"愛"的圈養中,不旦失去了童年的快樂,也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與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家長過度的控制欲,只會造成孩子長大後的獨立性變差,對他人的依賴性也會更強。孩子就像鳥兒,需要寬廣的天空自由翱翔。一旦被父母過度控制,就好像被剪斷了翅膀,怎麼飛,都飛不出父母"愛"的牢籠。

家長只有"管"住自己的控制欲,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心理學中有"足夠好的媽媽"的概念。但足夠好的媽媽並不指:家長時時刻刻將孩子囚禁在眼皮子底下,而是當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而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則適時退出。父母只有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感受到屬於自己獨特的精彩人生,也才能夠有能力去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霜雨雪。

改善"控制欲"並非一蹴而就,家長可以這樣做

"不控制孩子"這五個字說起來簡單,對於愛孩子的父母來說做起來卻很難。但我們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改善情況,因為,這對於家長還是孩子,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1、先學會放棄"不合理期望"

研究發現:在"控制欲"較強的父母給孩子提出的要求裡面,57%是出於自身的意志,企圖通過孩子的服從來滿足自己的控制心理。但這恰恰與孩子的真實想法背道而馳,反而變成了強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合理期望"。

父母可以利用一天進行實驗,記錄下自己在一天中對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並在晚上進行回顧,或許就會知道自己提了多少強人所難的要求,就像"牙刷和漱口杯的把必須放在同一側""每天必須學習到12點"等等,發現出自己的問題就是改善"控制欲"的突破口。

《親密關係》一書中寫到:"如果你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不妨先提醒自己:別把滿足這一需求當成對方必須履行的職責。"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並非是父母的附屬品,更無須對父母所有要求的買單。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的是放棄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停止將自身的控制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2、克服想像的焦慮與失控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欲越來越強的原因之一是孩子的不服管教,帶來的內心的焦慮和失控。這會讓家長們覺得自己的教育很失敗,從而沉浸在痛苦中,於是越發想利用身份控制孩子的行為。

而在《身體知道答案》一書中則寫道:實際上並不會出現失控或失敗,而是控制型的父母在孩子不服從管教之後形成的想像,從而造成了自身的焦慮。因為他們會認為,不服從控制的孩子是在挑戰父母的權威,最後只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這一切說白了都只是家長的想像罷了。

 所以,如果家長認為孩子的不服從是失控,那並不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父母心理產生了疙瘩。若要改善"控制欲",家長就必須克服內心想像的焦慮和失控,學會轉移自身的注意力,更要學會相信自己的孩子。

3、自身不斷成長與修行

克魯普斯卡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對父母來說,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保持對自我教育。"

改善"控制欲",需要父母改掉把不合理的期望強加給孩子的習慣,並學會克服想像的焦慮和失控。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過程,於是就需要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能夠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同時也要沉下心,不斷地進行自我修行,在保持自我教育的同時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