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文物價值,罕見藝術珍品,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石家莊開元寺

2019-11-12     視覺秀旅遊

開元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詔改今名。現存鐘樓和須彌塔各一座,三門樓石柱一組,均為唐代遺物,彌足珍貴。天王殿、法船殿則僅剩基礎。1988年,開元鐘樓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須彌塔與鐘樓合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與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開元寺並非採用的對稱布局,而是塔和鐘樓並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築從早期以塔為中心向晚期以殿為中心的過渡情況。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須彌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國建築寶庫的珍貴遺產。195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極高文物價值,罕見藝術珍品,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石家莊開元寺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內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贔屓(bìxì)殘碑基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贔屓為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因此其形象經常出現在石碑之下。安置在開元寺里的這座贔屓據說是國內最大的一隻,鼻孔象豬,昂著腦袋,形象笨拙而可愛。

鐘樓;鐘樓,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單層歇山頂式二層樓閣。進得門來,屋內正中有圓井,與二樓懸掛的鐘口相對,大概起共鳴作用。順北牆有樓梯直通二樓。二樓為木結構,四面各有門與四周木欄環台相通,樓上通風透光,遮陽避雨,大概這就保證了銅鐘不銹、木架不朽。

銅鐘懸掛於樓中心粗大木架上,鍾高2.9米,口徑1.56米,鐘口厚15.5厘米。鐘身無銘文,造型古樸,端莊大方。鐘樓的鐘與樓一體,重心在鐘上,鍾落則樓毀。偌大一口銅鐘,懸掛在一座不起眼的鐘樓上,千年不墜,可謂世界奇觀。下層斗栱雄大,建築結構簡練,柱、枋、斗栱製作手法基本保持唐代建築特點。兩山和後檐砌築牆體。

前檐明、次間各開雙扇板門,明間板門大於兩次間。內外柱同高,柱有側腳和生起。四角柱為素平方形柱礎,其餘檐柱和內柱都用蓮瓣柱礎。柱頭卷殺,各間柱頭用闌額聯結,無普柏枋,闌額至角柱不出頭。檐柱12根,小八角形。

內柱圓形。內外柱用乳栿和草栿相聯。乳栿製成月梁形,曲線柔和,製作精細,梁的斷面比近於1∶2。內外柱頭均施斗栱,外檐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抄單栱偷心造,斗栱用材25.5×17厘米,結構簡單。第一跳華栱與泥道栱相交,泥道栱上施 3層單材柱頭枋,第一層柱頭枋上隱刻泥道慢栱,第一跳華栱承托乳栿,乳栿頭斫成第二跳華栱,華栱上不用令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橑檐榑,次間無補間鋪作,明間補間斗栱隱刻在第二層柱頭枋上為一斗三升。內槽斗栱和外檐基本相同。斗栱上施峻腳椽和遮椽板構成長條形的天花,在天花板與樓板之間形成一個低矮的暗層。

上層梁架經後世多次重修已改為明清風格,柱叉在下層柱頭斗栱上。檐柱比內柱高,不施斗栱,柱頭無卷殺,內柱小八角形,柱上施斗栱。梁架七檁六架椽。上懸掛銅鐘一口,高 2.6米,徑1.55米。志書稱銅鐘為唐物。屋頂灰瓦,瓦條壘脊,兩端置鴟尾。1988年鐘樓落架重修,上層部分結構按唐代建築風格進行復原。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台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辟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台階攀登。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志記載不詳,未足憑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47KXW4BMH2_cNUg81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