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善於選擇放棄

2020-01-06     小五談勵志

孟子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充滿選擇,而每次的選擇,其實都是放棄之後的結果 ;有得必有失,每次的得到都需要成本。

經濟學上對成本的定義是:放棄了最大的代價。這個代價有時是金錢,有時是物品,有時是情感,有時是你的夢想。

1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以前有位年輕人,他夢想成為有大學問的人。生活中他什麼事都想與別人爭個高低,所以多年過去,雖然學會了很多技能,學問卻一點長進也沒有。他非常苦惱,於是去拜訪一位大師。

大師帶他去登山,遞給他一個袋子說:「看到漂亮的石頭,就拾起裝進袋子吧,等到了山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山道兩旁有很多晶瑩的石頭,年輕人覺得這塊漂亮,那塊也漂亮,不知不覺越撿越多,背在身上氣喘吁吁的,很快就吃不消了。

他停下來,抬頭望著大師說:「大師,我沒力氣了,恐怕到不了山頂了。」

大師微微一笑說道:「該放下啦,背著石頭怎麼能登上頂峰呢?」

年輕人聞言一愣,心中頓時豁然開朗,隨即放下石頭向大師深深一拜道謝離去。回去後,他不再處處與人比較,專心做學問,很快就成為有大學問的人。

我們有時候就像那個年輕人一樣,看到別人這個做得好,那個能賺錢,自己也東一榔頭西一榔頭跟著去做,結果一事無成。

少與他人作比較,放下虛榮,不忘初心,本本分分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才是大智慧。

人生海海,任何選擇都要分清輕重主次,學會適時放棄背負的石頭,輕裝上陣,才能登上人生的頂峰。



2

相比於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

得到在未變成事實之前只是一個美好的設想,而當前擁有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很多人雖然有夢想卻瞻前顧後,裹足不前。

前同事阿輝本來是個公務員,他辭職下海的時候父母很不理解,同科室的人對他這種「不要鐵飯碗」,「非要去給資本家打工」的人很不屑。

可是十年過去了,阿輝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深圳擁有了兩套房,據說現在年薪更是達到了七位數。而他的舊同事們,升遷者寥寥,大都還是在原來的位置上混日子。


革命家張太雷向人們揭示:必須忍得暫時的痛苦,才謀得到永遠的幸福。

要放棄一樣事物確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別人眼中的「好東西」;我們總習慣性地以大眾的看法做為判斷依據,而不是自己的心,害怕放棄了那份「好」,卻得不到在更好的,讓別人笑話。

我不敢說放棄了就一定會得到更好的,但如果你不願捨棄,就一定得不到;這世間之事皆在人謀。

放棄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念之後,為了換取更美好的東西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不要為了放棄而放棄,那很愚蠢。

柏拉圖認為: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3

敢於放棄是一種勇氣

李嘉誠說:知難而上,舍卒保帥。講的就是敢於迎難而上,學會放棄。

馬雲經歷了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學,學渣通過努力逆襲成學霸,本科畢業後成為優秀的大學老師。

在普通人看來,從學渣走到這一步,已經很成功了,但是馬雲並不滿足於現狀,於九一年開啟了創業之路。

他創辦了海博翻譯社,賺錢後就不管它了;做「中國黃頁」,不到三年賺了500萬,又將「中國黃頁」的股份賤賣,去開發阿里巴巴。

馬雲每次成功之後都敢於放棄目前的成就,繼續去探索、尋找更多的可能。

而很多人常常剛有點成就就開始畏首畏尾,總擔心失去眼前的「成功」;普通人之所以一生庸碌,皆緣於捨不得放棄。

生活告訴我們,失去一樣東西,必定會得到另一樣。因為得與失,是相輔相成互為變換的。就算我們的選擇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也會帶來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益。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很多時候只有敢於放棄,才能收穫更好的未來。

林肯說:所謂聰明的人,就在於他知道什麼是選擇。

聰明人都明白一個道理:若想得到,必先失去。所以,智者善於選擇敢於放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2ogfW8BMH2_cNUgmQ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