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望京門遺址公園今天開工!考古成果同步發布

2020-06-13     寧波發布

原標題:寧波望京門遺址公園今天開工!考古成果同步發布

今天上午,望京門地塊考古成果發布會暨望京門遺址公園開工儀式在中山西路218號的望京門遺址公園舉行。作為寧波歷史文化名城載體的主要部分,望京門遺址公園地塊將以怎樣的新面貌與市民相見?小布帶你先睹為快。

望京門遺址公園效果圖

望京門是寧波古城的西門,位於望京路和中山西路交叉處。明州羅城(望京門段)城牆遺址反映了寧波自唐末始建羅城以來一千多年的城市發展脈絡,是寧波城市的瑰寶。

望京門遺址公園用地面積約1.2公頃。實施範圍西至望京路,南至中山西路,北至中憲巷,東至效實巷。計劃於明年年底基本建成。前身是望京門文化公園。

據介紹,該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明州羅城城牆遺址(望京門段)的保護與展示、遺址公園公共景觀、公交首末站、軌道接駁及周邊配套道路整治工程。

望京門遺址公園工程將對已揭露的80米城牆中,選取中間段20-30米進行展示,其餘部分回填模擬展示,在遺址本體上方構建半封閉式展示館,面積約1800平方米。

建成後的望京門遺址公園,將基於明州羅城城牆遺址的主題特色,融合城市公園功能性,結合遺址展示廊、公交場站、軌道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設置廣場、景牆、座椅及綠化空間,打造功能復合、有歷史文化底蘊的開放空間。

此外,將對遺址公園的東側效實巷及北側中憲巷進行道路整治。效實巷道路紅線寬度約9米,長度約140米;中憲巷道路紅線寬度約16米,長度約100米。

同時,還將建造約2000平方米的公交場站。

你對望京門了解多少?你知道它名字的來由嗎?今天望京門地塊考古成果發布會上說了這些重要內容——

望京門地塊考古項目集中而真實地再現了寧波(明州)自唐末始建羅城以來一千多年的城市發展脈絡與興廢更替。

清《寧郡地興圖》,紅圈處為望京門

0 1.

望京門遺址在哪?

根據文獻記載,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明州刺史黃晟築起了羅城,共設和義門、長春門、靈橋門、永豐門、望京門、東渡門、達信門、魚浦門、來安門、鄞江門等十座城門。

在民間,望京門也被稱為西門,位於現在的望京路和中山西路交叉處,至今該地仍被稱為西門口。該城門設有一水關,使月湖與西塘河連通。

歷史上,有許多官員包括從京城來的官船經由西塘河從西門進入寧波城,也是寧波學子赴京趕考的必經之路。寧波位於東南沿海,此門朝著西北的京都方向,所以被稱為望京門。

望京門還有另一個來歷,據傳晚清時,吏部右侍郎張家驤返鄉,造了一座「望京橋」而更城門之名,意為遙望京城不忘皇恩。

望京門舊影。圖片來源:寧波市檔案館

0 2.

兩度評為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為配合中山路綜合整治9#地塊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原市市政前期辦(現市城建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市考古所聯合廈門大學歷史系對該地塊開展了搶救性考古勘探與發掘。

元代水井三維建模

望京門考古項目領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林國聰介紹, 經考古,發現了晚唐五代至民國時期的明州羅城(望京門段)遺址,該城牆遺址距地表深約0.5米,長達79米,面寬約9.6~11米,底寬約13.7~24米,殘高約0.8~1.15米, 由夯土牆、包磚牆、包石牆等主體部分以及鋪墊層、護坡、水溝等附屬部分組成,築城方法與宋代《營造法式》記載相符。

此外,還清理出三國兩晉至晚清民國時期水井7口、建築基址8座、墓葬10座、灰坑35個、灰溝8條、水池3口;出土文物標本數以千計,其中完整及可復原器物1900餘件(套),主要為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閩清義窯、福清東張窯等全國各地著名窯口的精美瓷器及其他遺物。

明州羅城(望京門段)遺址

2016年12月,明州羅城(望京門段)城牆遺址被評為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望京門地塊的兩次搶救性考古,驚喜不斷,成果豐富,價值重大。」寧波市文旅局二級巡視員韓小寅介紹,它的重要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城牆遺址規模宏大、結構清晰、築法規範、沿革明確,集中而真實地再現了寧波(明州)自唐末始建羅城以來一千多年的城市發展脈絡與興廢更替。」

二是城牆遺址為「海上絲綢之路」之「活化石」與「中國大運河」之「南埠」的港城寧波(明州)提供了極其稀有、不可再生、生動有力的考古例證;

再者,城牆遺址為寧波(明州)乃至我國東南沿海州府城牆建築史、城市發展史研究提供了寶貴案例,是近年來浙江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重要考古新發現。

專家現場考察

為保護好、展示好城牆遺址,根據省文物局建議,經多輪部門協商和專家論證,寧波市政府研究決定調整土地規劃、就地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2019年5至11月,為配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聯合廈門大學在城牆遺址東側補充發掘1000平方米,發現東漢至六朝人工堆築高台1處、灰坑21處,晚唐灰溝2條、墓葬2座,以及南宋至明清的道路、居住址和民國效實巷等遺存,出土完整及可復原器物900餘件(套)。

部分出土遺物

東漢至六朝的高台似在自然高地上鋪墊一層約30厘米的黃褐土而形成,高台大致呈長方形,長約34.3米、寬約19.2米,方向38°,21處布局緊湊、排列整齊、種類豐富的遺蹟分布其上,疑為一處經過精心規劃的漢晉作坊遺址。

唐代的灰溝邊壁陡直,溝底較平,溝內填土與明州羅城晚唐夯土層相似,應為晚唐築城的煉泥之處。

城牆內外局部特寫

結合以前在寧波城區周邊發現的漢晉墓葬等資料看,此次西門口東漢至六朝遺存的發現,表明漢六朝時期寧波老城一帶已有大量的人類活動,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聚落,這為後來明州城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是東晉南朝時期遺蹟在寧波老城內尚屬首次發現,為探討寧波首邑——句章故城的遷建乃至寧波地區早期港城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和新的線索,也因此獲評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來源:寧波市住建局、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編輯:余婧婧

期待遺址公園早日建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1Z0rHIBiuFnsJQVK4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