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需不需要父母陪伴?不想被孩子厭煩,應先學會示弱

2019-06-04     陳青青說育兒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只給父母帶來了煩惱,甚至有的時候,家長一聽到這個詞,仿佛如臨大敵。

朵朵今天特別不開心,跟媽媽大吵了一架,放學之後晚飯也沒有吃,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哭了好久,是因為,今天朵朵發現自己書包里的小日記本不見了,原來是媽媽上周幫朵朵洗書包的時候,沒有經過朵朵的允許,偷偷翻走了朵朵的小日記本,還看了所有的東西,朵朵覺得媽媽一點都不尊重自己。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

一、孩子步入青春期後的表現

1.抑鬱、厭學

抑鬱很少引起人們注意,因為比較不好發現。抑鬱從醫學上講分兩大類,一種是內源性抑鬱,一種是外源性抑鬱,內源性抑鬱是指沒有任何原因出現興趣的減少、活動的減少、情緒的低下,甚至出現生理上的、食慾的影響,最後走向消極的行為。另一種是外源性抑鬱,就是指有一定外界刺激的、心理因素的生活挫折等,對外源性抑鬱家長、老師容易發現。

2.早戀

早戀問題是很多家長和學校老師很擔憂的一件事情,一般來說大家都覺得早戀是不好的事情,要儘量早點解決,防止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出現這個問題。

3.自我意識萌發

自我意識在這一時期出現質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說,兒童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基本是服從成人意見的,那麼,青春期的孩子則完全不同了。他們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熱衷於思考自己的優點、缺點、特點等等,顯得十分「自戀」,同時又經常誇大自己的缺陷,因為自己不夠「完美」而沮喪。

現在的孩子發育得越來越早,青春期的表現也隨之提前,有的孩子甚至會提前至10歲左右。孩子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體的發育、自我意識的高漲、情緒的急躁和多變等。以情緒為例,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腦中負責產生情緒的杏仁核迅速發育,孩子的情緒體驗增強,但負責控制情緒的前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就會差,也不只一個孩子出現了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的情況。

二、孩子步入青春期後,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1.跟孩子「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聊天只有學習,而不關心孩子其他方面的話,就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反感情緒,從而變得越來越不願意和家長交流。

2.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孩子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父母總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孩子,實際上只有孩子贊同家長的觀點,家長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孩子不贊同,家長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孩子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3.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孩子有時候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孩子的一些意見,爸爸媽媽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家長根本不徵求孩子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孩子的解釋。

想要良好的親子互動,家長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下高高在上的地位,耐心的去做;孩子就會樂意和父母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也願意接受父母所給的意見和建議,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有效的教育呢?

三、孩子青春期,父母應該做哪些事?

1.要表現出適當的無知。

孩子十歲前,媽媽扮演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強有力的後盾,給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歲青春期來了以後,這樣就不行了,孩子十五歲後如果家長還表現出無所不能,什麼都懂,孩子都要聽我的樣子,就極其糟糕。首先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應該說:「媽媽不太知道你們現在想什麼,要做什麼,你需要媽媽什麼樣的幫助,詳細告訴媽媽好不好?」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尊嚴,往往嘗試著攻擊家庭的成員 。我們要做一個選擇,既然孩子不再想當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從家長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來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價值觀有些看起來是很荒誕,但是要傾聽他、尊重他,孩子就會逐漸變成大人,他慢慢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

2.對孩子好奇、保持興趣

興趣是什麼?興趣是對孩子欣賞的態度,不管孩子做什麼,都要讓他感覺到你對他有興趣。如果在一個部門當領導,對大家保持興趣、好奇,就會是受歡迎的領導,如果滿臉都是價值判斷、好惡,別人跟你在一起就會覺得不舒服。父母要把價值深藏起來,給孩子一個彼此衝突、矛盾、多樣的價值混亂時期,不要忙著幫孩子找到所謂正確的道路,那樣可能適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斷力與鑑別力,不能形成自我的價值傾向,結果是覺得是在為別人活著,為別人學習。讓青春期的孩子品嘗逆反情緒給他帶來的痛苦與麻煩,好奇地、用欣賞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選擇的價值觀、美感、哲學概念與邏輯。當然,幼稚在所難免,但這些幼稚的思想打著孩子自己的標識,屬於他自己的天地。尊重這些就是尊重孩子。

3.學會對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於在孩子面前裝傻 。如果孩子遊戲打得好,你要說:「寶貝,媽媽好笨啊,這種事情都不會,你能不能教教媽媽?」孩子肯定會特別高興,當你慢慢地表示出對遊戲感興趣的時候,孩子也許就會慢慢失去對遊戲的興趣。原因是孩子玩遊戲的潛在意義是在有限的環境里尋找與父母分離的空間,如果母親也要玩,孩子的興趣就會大減,當然嚴重依戀遊戲的孩子除外。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積極向上的需求,可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嘮叨、督促、監督的聲音太大,就會干擾孩子傾聽內心的聲音。如果我們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信任,會更有利於孩子明晰責任和界限,學會獨立和承擔,相信孩子也會願意和父母商量碰到的問題,願意尊重父母的智慧和經驗。

互動話題:您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了嗎?那麼您學會怎樣應對孩子的青春期了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分享哦!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給話梅留言,青青將根據用戶留言做出最專業的解答,用專業的知識為大家解決育兒過程中煩惱與糾結!

關注、轉發、分享【陳青青說育兒】文章,青青擅長嬰幼兒護理知識、兒童營養搭配、幼兒衣食住行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

因為專業,所以信賴。我是陳青青說育兒,專業高級育嬰師。專注於解決親子成長中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vDLGWwBmyVoG_1Zus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