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既是智者思索探討的課題,也是眾生唏噓感嘆之內容。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人生是苦是甜?這些問題極其奧妙,也無比複雜。我們不是智者,沒有資格說三道四,更不敢妄下定義。即使將它局限在很小的範疇,也遠超我們的能力,斗膽將些許體驗坦陳如下,無非企望諸友賜教。
求學路
有那麼一些理財專家將人生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求學路 0-25歲
第二階段:求財路 25-55歲
第三階段:退休路 55歲以後
一般認為,「求學路」講的是3歲進幼兒園,6歲進小學,12歲進中學,18歲跨入大學校門,在風度翩翩或婷婷玉立之年投身人生「角斗場」之前走過的路。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難度越來越大,繼續走在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求學路上的學子也絕非「屈指可數」了。
求學是人生必走之路,也是被非議最多的規徑。近年來,許多學者強力呼籲在求學路上彌補「公民教育」這個環節。本來,這是古今中外早期教育中必有的內容。我們的前輩從小就學習「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之類的習慣,養成「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之類的規範;到高中畢業,對道德倫理、責任義務、政府架構、社會組成等等已有基本認識,進入「角斗場」也多遵紀守法,有模有樣。難怪人們評論:當今社會的怪象,與此項教育的缺如脫不了干係。
「求學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年,莘莘學子們在「求學路」上的博殺更趨白熱化,簡直到了如瘋如癲的程度。越來越強烈的教改呼籲,不但沒有減輕這條不歸路上的沉重壓力,反而使之更加難以承受。可當局者迷啊!要不然,為什么小孩子們無不盼望學校放假?為什麼跟著父母移居國外的孩子都再也不願意回國讀書?既然如此,鞭策之責除了由教師承擔,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萬千父母的肩上了。
在某非正式場合,筆者偶遇一位多倫多大學終身教授,聆聽他對「求學路」的追憶。該教授來自香港,是中文大學高材生,著作等身,聲譽卓著。剛上「求學路」,父親牽帶他到碼頭,目睹裝卸工人頂著烈日肩挑背扛;也攜領他到半島酒店,在優雅的琴聲中品嘗香郁的咖啡。教誨只有兩句話:「讀不好書就做苦力,讀好書就嘆咖啡」,形象生動,對比強烈,銘刻在心,終生難忘。
前述之狀,大致是大學前的概況。自大學始,日漸逼近的嚴峻現實會有效提升求學的自覺性。姑且不論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外國牙醫那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就是建基於牙醫學院高企的門檻和沉重的壓力。徜徉美加,在星羅棋布的牙科診所中,不時可見中國知名口腔院校畢業生的名字,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出國後重入牙科學院拿到DDS學位的。和他們交談,無不感慨國內外牙科教育在專業和人文方面的巨大差別,因而寄語國內同道「稍安勿躁」。
誰都知道,求學路之善終,在於有權選擇在求財路上更好的起點,但也僅此而已。君不見,各地各校每年都有足以光宗耀祖的高考狀元,十年八載後,他們不是多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芳名難覓?當今中外富豪,有多少是求學路上的天之驕子,學貫中西才高八斗的大師?李嘉誠求學路還沒有走完就踏上求財路了,比爾·蓋茨和斯蒂夫·喬布斯都是大學輟學自己創業而成為世界級富豪的。不過,話還得說回來,筆者絕無貶低求學路的重要性,可別拿這些例子做榜樣而在求學路上放任自流。
求財路
從經濟的角度看,人生的繽紛多彩,社會的五光十色,無非都是芸芸眾生在求財路上的種種表現。一般來說,不出意外,人的「求財路」大約都有30-40年左右的時間。
國外的牙科診所管理專家把牙醫的職業生涯(說穿了,這個「職業生涯」就是「求財路」而已)做過這樣的詮釋:
0 - 2年 打基礎階段
3 -10年 起步階段
11-15年 事業快速上升階段
16-25年 事業頂峰階段
26-35年 退休準備階段
求財是人之常態。智者曰「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則是萬萬不能的」。改革開放打開了求財的潘多拉之盒,中國的財富積累在短短的幾十年里讓全世界瞠目結舌,廣大開業牙醫也沾了這個潮流的光,大踏步進入了「中產階級」的行列。
世人都知道,牙醫這個行當是求財路上的最佳選擇之一。單從收入來講,牙醫雖然不及企業家,但因利潤高風險小而備受推崇。環視各行各業,利潤穩定在雙位數者真的是屈指可數,牙科醫療位居其中。你別拿我國的房地產業和汽車業之類來說事,在特殊的經濟轉型時期,利潤畸高畸低的現象不是規律,無法持久。近年來資本大鱷跑到牙科領域肆無忌憚地掠城占地,你沒嗅出點味道?如果它在其他領域還能夠賺取比較滿意的利潤,何苦跑到牙科這塊完全生疏的小地方折騰?對此,你不必慌張,也無須鬱悶。牙科醫療有著專業、小型、獨立、分散、方便的自身規律,當資本發現它慣用的「擴張連鎖上市」伎倆在這裡沒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它自然會華麗轉身,留下「一地雞毛」。那時,盲目跟風,誤入歧途的牙科從業者就只能痛癢自知,捶胸頓足了。此外,你還應該清醒地知道,富豪榜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牙醫的名字,想要金榜題名,趁早改換門庭。
世人多把目光盯住牙醫掙錢多,其實,大家多忽略的是這個行業的自由自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裡,個體開業逐漸成了醫生(包括牙醫)求財的主要方式,醫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歸入自由職業的類別。許多有識之士都指出,我國醫療改革的最終格局必定與國外雷同,絕大多數醫生走上自我開業之路。現今,我國的個體牙醫隊伍已成氣候,牙科醫療領域的態勢已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雖說這些牙醫走上自我創業之路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可否認的是,對自主權和自由的追求占了很大比重,因為開辦診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把職業生涯掌控在自己手中,能帶來更多的滿足感。2014年6月,巴布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在美國發表《2013年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3)報告,指出「整體而言,那些選擇創業的人最終……比那些沒有選擇創業的人更有可能認為自己的生活『非常好』、或『接近完美』。」
根據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幸福的關鍵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們發現,創業者在初創時期對幸福感的打分並不高,甚至經常會感到失落和沮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據調查,平均而言,創業者對自己幸福感的打分是其他人群分值的兩倍。正如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言,「人生最高的獎賞和最大的幸運產生於某種執著的追求,人們在追求中找到自己的工作與幸福——無論是編織籃子、製作大刀、開鑿運河還是制定法律或譜寫歌曲。」
從經濟角度看,求財路上的勝負成敗,無非是積累財富之多寡。地球人都知道,積累財富,靠的是開源節流,開源的關鍵有二:職業收入和理財增值。
對牙醫而言,職業收入來之不易,掙的都是辛苦錢,難怪大家見面時常自嘲:「我們的錢是從病人的牙縫裡摳出來的」。外行人的眼裡,我們都挺風光挺牛逼,可又有誰知道我們頸椎肥大腰椎彎曲?更有誰看到我們求爺爺告奶奶地巴結廟裡的大王小鬼?正因為如此,筆者從不主張牙科醫療從業人員只盯著錢,更反對給自己雪上加霜。人生苦短,牙醫的職業生涯就那麼幾十年的時間,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享受生活,日子是會過得非常滋潤。
世人都只看到「人賺錢」,世人都忽略了「錢賺錢」。兩相比較,前者賺的是辛苦錢,而且受體力的限制,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後者賺的則是自在錢,不但可以突破體力的限制,還能夠「活到老,賺到老」。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就是這個道理。我國的牙醫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職業收入,漠視了理財增值。如想在「退休路」上走得更好,最好的選擇不是在「人賺錢」上苦煎苦熬,而是在「錢賺錢」上早下功夫多下功夫。不過,理財又是一個重要話題,有待另文討論。
說到節流,我國的開業牙醫需給予高度重視。國人的消費能力已經在世界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海嘯,帶動了奢侈品、房地產、豪華車等行業。1899年,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有閒階級論》(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書中提出「炫耀性消費」和「炫耀性商品」的概念,至今不無參考意義。炫耀性消費是指以表現財富為目的而花費於商品或排場的消費行為;炫耀性商品是經常用來凸顯身份、地位的名貴物品(珠寶、豪車、名表、名包),是一些在別人面前炫耀,讓別人眼睛一亮的高檔奢侈品。奢侈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的身份地位就越高,所以越貴,反倒越有人願意購買,因為買的本來就是滿足虛榮心,而非物品本身。范伯倫指出,那些炫耀性消費的人總是要保持自鳴得意的心情,目的不過是要在榮耀方面高人一等。
炫耀性消費除了可以購買高檔物質奢侈品外,還可以購買另一類奢侈品——高知名度、高姿態、或政治或道德上的高調自我誇耀。當官能娛樂的炫耀性消費——美食、飲酒、豪宅、名車成了人們批評的對象後,富人們就會嘗試用財富創造尊敬。
世界潮流也不例外,連希拉蕊·柯林頓(Hilary Clinton)也說:「全世界每個國家的精英都在賺大錢,這是一個事實」。
退休路
人在求財路上的拼搏,不但決定了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更與退休路直接相關。每個人都要在這段時間內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努力把「退休路」鋪墊得儘可能平整光滑。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延長了人的壽命,老祖宗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代人則說「一不小心就七十了」。親朋好友中,八九十歲絕非罕見。當「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世界各國的頭號難題之時,我們不能不正視現實,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未雨綢繆,及早安排。
牙科工作既屬於經驗性工作,又與實際操作性工作緊密相關。牙醫的退休可分為兩個階段,即退休前期和退休期。退休前期,是牙醫指離開牙科臨床實際操作性工作,轉向為從事牙科臨床經驗指導性工作;退休期則意味完全脫離牙科等實質性工作。隨著醫學的發展,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如今,雖然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在男60歲,女55歲(高級職稱可延遲),不少牙科醫生,在法定退休年齡到來之際,仍然精力充沛,工作幹勁十足,同時其個人事業及專業修行也已達到頂峰。若就此離開工作幾十年的牙科崗位,不少牙醫於心不忍。出於對牙科專業的終身熱愛,牙醫在退休前期,則離開實際臨床操作工作,在診所里從事一些臨床帶教工作及臨床經驗著書編撰工作等;也可以到一些牙科培訓公司里擔任兼職講師工作,為年輕牙醫分享其臨床經驗成果;還可進入各地的牙科協會擔任行業指導及管理工作。
從事牙科工作幾十年,不少牙醫由職業引發的一些牙醫職業性帶來的身體損傷,如頸椎及腰椎等疾患,也可在退休前期進行療養。進入退休前期的牙醫,不能將求財作為其工作的主要目的,而要將培養新人,對個人臨床工作進行畢生總結等作為退休前期工作的主要動力。同時,牙醫在進入退休前期的各類工作安排上,要注意有計劃、有節奏,量力而行,切忌扮演「老好人」角色,捲入「好人綜合徵」漩渦中,以致自己身心疲憊,留下一些遺憾。
退休前期的長短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5-8年,有人則長達10-15年。筆者見一位從高校退休下了的老教授,年齡已70多,仍然為口腔行業的設備事業「添磚加瓦」,不僅能熟練使用電腦進行課件製作,還能使用電子郵件順暢與國內外同行聯絡,甚至近年來時髦的「微信」也能掌握具體操作。而真正進入退休期的牙醫,則將個人時間及精力,投入到享受生活階段。成都一位退休牙醫,將養花作為退休生活休閒內容,其診所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富有生機。作為在診所工作多年的牙醫,無不透露出對診所之愛。雖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但能為診所做些力所能及事情,仍是牙醫的心愿。然而進入退休期後,個人的身體健康及保養則放在首要位置。身體健康,是享受家庭天倫之樂之根本。
口腔視界【牙科管理】專欄作者:
肖揚 於秦曦
於秦曦老師
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曾在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工作,曾擔任國內首家中外合資口腔醫學中心加拿大方總經理,同時還是國內首部牙科診所管理專著《社區口腔診所開設與經營管理》的主編,於老師在牙科管理領域具有國際化的觀點,雖已退休,但能在關注國內牙科診所經營管理和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問題。
肖揚醫生
牙道諮詢培訓講師,先後完成口腔醫學及工商管理專業學歷教育,牙醫、管理者及講師多視角,一直致力於國內私人牙科診所運營、管理諮詢、管理課程培訓及商業研究工作。近10年來主要工作方向及興趣在對國內各地不同形態的牙科診所進行經營管理理論及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