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7」了

2019-08-06   力哥說理財

昨天最大的財經新聞,就是人民幣破7,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破7是說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跌破了7:1的整數關口。

近期離岸人民幣走勢,圖片來自新浪財經

2005年匯改之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是被政府控制的,長期控制在8:1左右,老美一直很不滿,覺得人民幣被人為操控導致低估了,涉嫌不正當競爭。

普及一個有點繞的外匯小知識:

本幣貶值,意味著本國人用本國貨幣買外國商品的價格變貴了。

比如本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6:1,美國產的進口車,賣我們1萬美元,換算過來就是6萬人民幣,但因為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匯率變成7:1,美國車還是賣1萬美元,但我們卻要花7萬人民幣才能買到,平白無故多花1萬冤枉錢。

反過來說,本國商品出口到國外,外國消費者用外幣購買,價格就變便宜了,這也不難理解吧?

所以本幣貶值,不利於進口(國內進口商品會變貴),有利於出口(本國出口商品變便宜,會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本幣升值,則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

中煤毛衣站,互相對對方出口商品加征關稅,實際目的不是要多賺你幾個稅錢,而是加入稅收因素後,迫使你的出口商品在市場上價格變貴,在我的國內市場失去競爭力,沒人買,你吖賺不到錢,GDP就會下滑,國力就會變弱,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你崛起的速度。

所以對中國來說,人民幣貶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美國加稅帶來的成本提升。

比如一個中國製造的芭比娃娃,中國人賣100元,美國原本不征關稅,美國消費者花100元人民幣才能拿下(為方便計算,沒算美國國內消費稅),現在老特突然給你加稅10%,美國消費者就要花110元人民幣才能拿下。

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美國消費者就要多掏10%的錢,但如果人民幣兌美元貶值10%,就正好對沖了稅收成本,美國老百姓掏出來的美元,還是一樣多。

毛衣站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已經一年半了,每次戰況升級,人民幣就會貶值,反之,和談有了階段性進展,市場緊張情緒緩和,人民幣就會升值。

2018年3月,矛盾剛集中爆發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還在6.3附近,後來一路貶值,到11月戰況最激烈的時候,一度逼近7,相當於人民幣在半年內貶值了10%。

2018年離岸人民幣走勢

後來兩國階段性休戰,老美安心過聖誕,咱們開心過春節,開春後也頻頻傳出利好消息,所以匯率在4月又回升到6.7附近。

2018年底至今離岸人民幣走勢

那兩個月,也是我們荔枝匯會員服務部門敦促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的會員,趕快換美元,趕快去買香港保險等海外資產的高峰期。怕人生地不熟,幾位班主任還親自陪同會員去香港完成開戶、體檢、簽約等相關手續。

我們這麼判斷的理由很簡單:毛衣站是個長期事件,至少還要持續5-10年,在此期間,人民幣依然會承受較大的貶值壓力,所以人民幣每次階段性回暖,都是資產外移的良機、別等人民幣又稀里嘩啦跌下來了,滿大街的媒體專家都在不負責任地釋放恐慌性情緒,你才開始慌不迭問我們要不要換美元,已經晚了。

果不其然,再後來,談著談著又吵起來了,人民幣匯率重新跌回到6.9附近。

接著就是最近大家看到的,前兩天老特再次發推威脅說美國將從9月1日起對中國總價值3000億美元的貨物加征不超過10%的關稅。

說「威脅」也不準確,因為過去人家這麼說了之後,也的確這麼做了。

所以人民幣匯率應聲破7。

這次是市場敏感性最強的離岸價格先破7,但央行沒出手,直接讓在岸價格也跟著跌破7。

人民幣是受外匯管制的貨幣,我們不能隨意把手裡的人民幣換成外幣(每人每年5萬美元售匯額度),也不能隨意把手裡的外幣換回人民幣(每人每年5萬美元結匯額度),境內的人民幣不能直接匯到境外,境外的人民幣也不能直接匯到境內,境內外幣匯到境外和境外外幣匯到境內也受到實時監控,上頭覺得有問題就轉不了(當然,辦法總還是有的,就是不方便公開說,這些我們私下會給會員提供服務)。

所以人民幣有兩個互不流通的市場(境內市場/境外市場),也就有兩個不同的價格(在岸價格/離岸價格)。

理論上說,離岸價格更加市場化,變化更敏感,是在岸價格的先行指標,但人民幣境外不能流通,所以離岸價格實際上是在岸價格的「影子價格」,最終還是要跟著在岸價格走,而央行實際上又對在岸價格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只要央媽用力出手,很容易把那些境外炒家打得丟盔卸甲,屁滾尿流。

不過這次,央行負責人表態很清楚,破7就破7,沒啥大不了,人民幣本來就是自由浮動的匯率,市場會自發調節,反正我們央行是不干預的,我們是市場經濟國家好伐?有些人別老往人家身上潑髒水~

有一段官方原話說的特逗,我摘錄過來——

「需要說明的是,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衝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

這話的意思是:破就破了唄,我央媽都一點不慌,你慌個毛線球?

但市場之所以那麼擔憂,是因為沒有比「7」更重要的整數關口了。

過去十多年,人民幣匯率一直在6-7之間波動,從沒上到過「5」字輩,偶爾幾次跌到7上下,也都很快收住了。

這些年國內有一些居心叵測的「磚家」,天天鼓吹人民幣匯率會暴跌回8,真跌到8的話,的確會對股市、樓市、債市等所有人民幣資產產生劇烈的負面影響,但這些人怎麼不就不想想我們是什麼社會制度啊?

還有些天天發朋友圈鼓吹人民幣貶值的,不是賣海外房產的,就是賣海外保險的,不是賣海外證券的,就是做移民生意的,不嚇唬你們人民幣要涼涼,你們怎麼會那麼急切把錢轉出去呢?屁股決定腦袋罷了。

關於人民幣匯率, 過去幾年,我的觀點一直沒變過——

經濟問題不能只看經濟,首先要當成政治問題來看。

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我們的出口企業吃不消,大幅貶值,歐美大爺們吃不消,宏觀調控的不二奧義就是「平衡」,所以匯率大機率就是在6-7之間波動,因為現在加入了美國這一茬,未來大機率會在6.5-7之間波動,有時破了7,甚至破7.1,也不用太擔心,反而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畢竟我們還是資本管制國,人民幣不是你想跑就能隨便跑,想來就能隨便來的。匯率問題,我們想放就能放,想管,也隨時可以管起來。

匯率,也是毛衣站的一種武器。

現階段,不管是關稅武器還是匯率武器,都還是可控框架內的「文斗」。

如果這樣的明爭暗鬥,能把老特逼回談判桌前,再做讓步,那是最好。

如果還不行,可能就要「武鬥」了——當然不是直接干仗,而是更嚴厲的戰略物資禁運。

1939年,日本不聽美英反覆警告,占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美國後來就對日本實施戰略物資禁運制裁,到1941年下半年,日本國內的石油、橡膠、鐵、鋁啥的眼瞅著就快用光了,日本當時就兩條路:要麼收縮戰線,從中國和印度支那撤軍,向美國示好;要麼梭哈,賭一波大的,直接把英美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都搶過來。

後來日本的選擇,大家都知道了。

最近日韓交惡,日本對韓國禁運了半導體和OLED材料,這也是打蛇打七寸啊。

但日本和韓國的戰略縱深和自有資源遠不能和中國比,中國扛美國,底牌多得多,只不過即使如此,也還是很不容易的。

最後再強調下,從戰略上看,我們一定要明白:毛衣站是個長期事件,短期看,我們比較被動,會吃不少苦頭,但長期看,形勢會越來越有利於我們,大家要慢慢習慣老特沒事就在推特上放兩句狠話的日常生活節奏,該幹嘛幹嘛,吃嘛嘛香就好了。

從戰術上看,人民幣匯率不會崩,就像中國的房地產也不會崩。

之前網上有篇很火的帖子,叫中國到底是保房價還是保匯率?這根本就是個忽悠經濟學小白的偽命題。

對於富人和上層中產階層來說,還是建議儘早分出一部分資產到境外,以美元、歐元、港幣、日元甚至泰銖等形式存在,你已經具備了分散資產,分散風險的能力,為啥非得在一棵樹上弔死呢?

當然,資金出海也要掌握好節奏,別現在這種時候出海,相比4個月前出海,白白損失5%的匯差,不划算。

說起來,今天我還特地把港股打新帳戶里賺到的一部分多餘港幣,換回了人民幣,等以後人民幣匯率回升上去了,再重新換成港幣投出去。

對於入門中產和屌絲階層,別想那麼多了,暫時只能跟著中國這艘大船一起沉浮,先想辦法在一二線城市上車吧,這條還沒滿足,就別老惦記資產海外配置的事,你還沒到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