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至上,蘇軍30年代誕生大縱深戰鬥理論,為此制定相關原則和細則

2020-06-03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進攻至上,蘇軍30年代誕生大縱深戰鬥理論,為此制定相關原則和細則

眾所周知,蘇德戰爭於1941年6月22日爆發,但是蘇德雙方針對對方的戰爭準備幾乎在30年代希特勒上台時就已經開始了。蘇聯經過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國力大增,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強國。蘇聯紅軍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坦克機械化部隊,與這支強大部隊相對應的戰役法也建立了起來。

當時的紅軍信奉「進攻至上」思想,自稱為「用高度進攻精神武裝起來的紅軍」,防禦被認為是膽小怯懦的表現。不論誰動手,紅軍都要以進攻手段來打擊敵人。這點在蘇軍1939年頒布的野戰條令表現得尤為明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其武裝力量的全部威力實施毀滅性突擊來回擊敵人的任何進犯。。。如果敵人把戰爭強加於我們,那麼工農紅軍將成為一支比以往實施過進攻的一切軍隊更富有進攻精神的軍隊。我們將採取進攻的方法進行戰爭,並把它推移到敵國的國土。紅軍將採取殲滅性的戰鬥行動,目的在於徹底殲滅敵人。。。」

特里安達菲洛夫

而進攻作戰的主角自然是坦克機械化部隊。坦克機械化部隊最擅長的就是機動作戰,進攻戰役中的機動作戰的主要表現形式即是縱深作戰。在30年代的蘇聯紅軍中稱縱深作戰為深遠戰鬥和深遠戰役。

早在1926年,蘇聯軍事學家特里安達菲洛夫就在他的著作《現代集團軍戰役的性質》一書中,提出了深遠戰役和向最大限度的縱深(軍隊士氣、人員體力和物質技術條件所許可的限度)實施堅決突擊的問題。在1932年版的摩托機械化條令和1934年版的縱深戰鬥特別細則中,比較充分地體現了縱深作戰的思想。譬如,條令和細則認為,獨立的摩托機械化兵群和騎兵械化兵群是變戰術突破為戰役突破和向大縱深發展戰役的基本手段。還認為,進攻戰役的開始階段是對戰術防禦作縱深空破,突破由步兵以優勢兵力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的密集火力支援下實施正面突擊來完成,然後發展勝利梯隊進入突破口,摧垮防禦整個戰役縱深。同時認為,正面突擊可以發展為機動,以包圍、合圍和徹底消滅敵人。這些都是二戰中蘇軍大縱深進攻戰役的基本思想。歸結起來,就是兩大任務: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對敵人整個戰術縱深同時實施突擊,以摧毀敵人的防禦;用快速部隊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動和航空兵的突擊,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

蘇軍戰前方面軍進攻戰役示意圖

但是,30年代的縱深作戰理論是很不完善的,尤其是在對坦克兵的運用方式上。比如,當時的條令和細則將坦克部隊分為三個坦克群:規定進攻中要組織若干個坦克群,以便緊密協同步兵突破敵人防禦。對步兵部隊直接支援任務由支援步兵的坦克群(TПП)擔任,對敵軍1.5-3千米縱深內火器進行鬥爭,由遠距離支援步兵的坦克群(TДПП)擔任,而消滅敵人炮兵、指揮所和5-7千米淺近縱深內的預備隊,則由遠程作戰坦克群(TДД)擔任。

從這裡可以看出,儘管提出了縱深作戰思想,其縱深對於後來的戰爭實踐來說,顯得有些過小了。而且,三個坦克群投入戰鬥的隊形也有問題。

而在炮兵火力密度上,條令指出是每千米正面平均60-75門,而1927年最初的炮兵條令只規定50門。坦克密度認為是每千米正面35-45輛。航空兵密度理論認為步兵軍12千米進攻正面最低6-8架強擊機,突擊集團軍必須有不少於1-2個大隊(30-50架飛機)的偵察航空兵,同時還需要1個大隊(30架飛機)航空兵掩護突擊集團。

1935年5月1日蘇軍紅場閱兵

1934年的縱深戰鬥特別細則規定,首先由遠戰坦克群進行突破,其後遠戰支援步兵坦克群進行衝擊,最後是支援步兵的坦克協同步兵進攻。其投入戰鬥的次序,正好與後來的實際次序相反。試想,遠戰坦克群擔負著縱深作戰任務,它卻第一個投入戰鬥進行突破,如果遭到激烈抵抗,受到了很大損失、建制混亂、精疲力盡的遠戰坦克群如何去完成最重要的縱深戰鬥。之所以採取這種隊形,筆者認為是當時紅軍無法解決後梯隊超越前梯隊戰鬥隊形這一複雜機動時產生的問題(筆者註:即便在蘇德戰爭後期,蘇軍也儘量避免實施這種複雜機動,因為它會帶來很大混亂),只能把作戰任務縱深大的部隊先投入戰鬥,作戰任務縱深小的部隊後投入戰鬥,這就避免了上述問題。結果形成了這種只有在閱兵中才能看到了「分列式」的隊形。

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遠戰坦克群也不是後來那種整建制使用的坦克部隊,它也被分割配屬到步兵軍和步兵師使用。1936年紅軍的野戰條令即規定,遠戰坦克群至少是一個加強的坦克營,它既可以隸屬於軍長,也可以隸屬於師長。將坦克兵分為三個坦克群,造成了紅軍戰鬥隊形的複雜。所以,紅軍在1937年和1940年分別取消了遠戰支援步兵坦克群和遠戰坦克群。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坦克部隊才開始區分為兩個基本梯隊,即直接支援步兵的梯隊和發展勝利的梯隊。

戰前,紅軍規定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為50—80千米,突破地段寬度為20—30千米,戰役縱深為100千米。實際上,在戰爭中蘇軍為了集中壓倒優勢兵力、兵器,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大多在20一40千米之間,突破地帶寬度在6—12千米之間,越到戰爭後期縮小的趨勢越明顯。以上就是蘇聯紅軍在戰前時期進攻戰役的基本特徵。

30年代行軍中的紅軍

附:蘇軍戰前大縱深作戰主要原則

根據蘇軍1935年的《大縱深戰鬥細則》以及1936年12月30日頒布的《工農紅軍暫行野戰條令》,強調「只有實施追擊的進攻,才能全殲敵人兵力兵器。。。。。。應該鉗制、合圍和殲滅全縱深的敵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在主要方向上建立對敵優勢,保障戰鬥中各兵種的協同動作,行動突然而迅速。」

蘇軍的進攻理論最初反映在戰前演習上。例如1935年9月12日-9月17日舉行的基輔軍區大演習,出動6.5萬人、坦克1000餘輛、飛機600架、火炮300門,演練了加強有坦克營和統帥部預備隊炮兵的步兵軍突破築壘防禦地帶,騎兵軍發展突破,機械化軍協同騎兵師機動包圍殲滅突入防禦縱深之「敵軍」集團。確認了運用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和遠程坦克突破築壘防禦地帶,保障擴張戰果的梯隊(騎兵機械化集群)進入突破口,以及在進攻過程中航空兵對敵軍戰鬥隊形採取行動的原則。

參加基輔軍演的T-26坦克群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PLndXIBnkjnB-0zjv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