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人生的結局,取決於德行的寬厚

2019-11-11     國學書舍

《道德經》:人生的結局,取決於德行的寬厚。

01

《道德經》之中說: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那麼一個時代的品德就歸於善良了。守信任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一個時代的品德就歸於誠信了。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種無為的智慧,「無為」就是沒有自己主觀的偏見,對待任何事情都能以善心去包容和對待。

無論對方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呈現,都能夠包容和善待,那麼這樣一個德行就是符合大道,這也是人生最高的修養。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都是認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讓我不舒服,我會加倍的償還」,所以很難理解寬容的對待別人,其中的意味何在?

這也是很多人所奉行的一個條例和準則,從來沒有意識到需要以德報怨,以德服人,以寬厚仁慈之心去包容別人的邪惡和錯誤。

但是一個人的德行修養,當能夠到達以善良去包容邪惡的時候,這便是最高的一個境界。

個人的涵養有多深,就會有多麼大的成就。

在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說: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怨恨都是因為行善而更加的明顯,所以有的人會感謝我,而有的人會怨恨我,與其讓人感謝我的德行,倒不如把讚揚和怨恨都忘掉。一切仇恨都是因為恩惠而產生的,所以與其讓人知道我的恩惠,還不如讓別人把恩惠和仇恨都忘掉。

古人云,一笑泯恩仇,當你用善行學會感恩和融化仇恨的時候,升華的是自己的內心,因為你學會了寬容。

當你在原諒對方的時候,成就的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因為你得到了升華和境界的提升,一個人當你能夠容納多少事物的時候,才能夠成就更多的事物。

比如說,一個最好的管理者是能夠容納員工的個性,而不是刻意找出員工的個性並且計較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性的存在,一個好的領導者懂得容納不同的個性存在於集體之中,發揮各自最好的力量揚長避短,來為這個團隊釋放自己的力量。

但是不好的領導者只知道去挑員工的問題,這就是寬容與計較之間的對比。

02

古代有一個婦女,經常為了一些小事生氣,她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也不知道怎麼改正。

有一天,她去找禪師為自己解決心中的苦悶,禪師聽了講述,一言不發,就把她領到柴房中,鎖上門就走了。

婦女這個時候氣得大罵,罵了很久,這個禪師也不搭理她,

婦女過來一會兒就哀求禪師,這個禪師仍然不搭理她,婦女最後沉默了。

禪師來到門口問婦人:「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是為自己生氣,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受罪?」

禪師就說:「連自己都不能原諒,怎麼清靜如水呢,轉身就離開了。」

過一會兒禪師又過來問她:「你還生氣嗎?」

夫人說:「不生氣了,生氣也沒有辦法呀。」

禪師就對她說:「你的氣並沒有消,還壓在心裡,爆發之後還會更加劇烈。」

過了一會兒禪師第三次來到柴房門口,夫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生氣。」

禪師說:「還知道不值得,說明你的內心還是有衡量標準的,還是有氣的根存在。」

於是轉身又走了。

稍後婦女在背後喊禪師,問他:「什麼是氣。」

禪師把手裡的茶水撒在地上,夫人看了一會兒,突然有所感悟,於是叩謝而去。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就由別人來掌控自己的情緒,本身就已經成了一個受害者,那一些抱怨和憤怒只是釋放的選擇。當你抱怨的時候,只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而但是當你學會原諒和寬容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選擇寬容的時候,成就的是自己的心性,升華的是自己的靈魂。

而且當你選擇寬容,說明你能夠把情緒把控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交給別人。沒有讓別人來控制你的內心,更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你自己,你覺得哪個更划算?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IaGWG4BMH2_cNUgay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