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盡說江南好,為什麼古代的江南地區多出富商、大官、才子?

2019-09-09     鄉土

人人盡說江南好,說到「江南」,你會想到什麼?

江南的景,是「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的風月無邊;

江南的史,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的美麗富饒、王者之風;

江南的人,則是「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最好的證明。

哪裡是江南?江南,廣義的範圍包括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區,江蘇蘇州則是「江南」意象中最具標誌性的代表。

自古江南地區便是盛產狀元、才子的搖籃,自唐代以來,中國歷史上一共有638位狀元,據不完全統計,僅蘇州地區一隅就有60多名。江南的大官、大儒、大商更是數不勝數,乾隆皇帝還曾出過一個有名的上聯:「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感嘆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江南有哪些才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和杭州作為江南意象的代表,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的靈感源泉,白居易曾歷任杭、蘇二州刺史,頗以為「蘇杭兩州主」而自豪。蘇州更是狀元才子的故鄉,顧炎武、錢謙益、葉聖陶……可謂「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餘杭盡不如」。

無錫:無錫北倚長江,南濱太湖,是真正的魚米之鄉,也是近代民族工業、鄉鎮企業的搖籃。富饒的環境下,無錫有諸多書香門第,名家大戶。無錫錢家就出了錢鍾書、錢穆、錢基博、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眾多名家,家學淵源如此深厚,實在教人讚嘆。

此外,南京、揚州、南通、高郵等名城同樣名家輩出。做官、經商、從文,甚至思想革新,江蘇出身的大家不僅代代迭出,更在其領域獨領風騷,風頭無兩。可以說,從江蘇走出的思想家們,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歷代的發展——

范仲淹(989-1052),蘇州吳縣人 官至宰相,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為官數載,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是在朝主政還是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作為宋學開山領袖,他帶領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學風煥然一新;戍邊西北時,在他的改革下,北宋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然而讓范仲淹名留青史的,是那場「慶曆新政」。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並藉以達到節省錢財的目的。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改革恩蔭制度,嚴格考核官員政績,新政初現成效。儘管一年後新政即被廢止,但也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范仲淹仕途幾經沉浮,曾官至宰相也曾貶為地方小官,但他始終殫精竭慮、鞠躬盡瘁,臨終《遺表》仍心繫國家,一言不及私事。文豪蘇軾曾盛讚范仲淹: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諡宜然,賢哉斯詣,軼後空前。

江南多書香門第,名門望族,在深厚的習文重儒的文化氛圍中,重家學淵源、子承父業成為一項不言自明的傳統,江蘇高郵王家即是其中代表。

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三代為官,均身居高位。王安國曾任吏部尚書,其子王念孫四歲能背誦《書經》,知其意義,八歲能寫史論,十三歲拜訓詁學家戴震為師。曾任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等官職,是傑出的治水專家。王念孫平生篤守經訓,個性正直,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譽。

王引之為王念孫之子,早年承襲家學鑽研訓詁學。三十四歲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十八歲參加翰林院考試,名列一等,晉升為皇帝侍講。六十二歲,升為工部尚書,英武殿正總裁。十一月,皇上賜准紫禁城內騎馬。六十歲代理戶部尚書。六十四歲代理吏部尚書。六十五歲調任禮部尚書。

家學的承傳與弘揚,在中國學術史上已著輝煌。張舜徽先生指出:「高郵王氏訓詁之學,最為卓絕。」更有人稱「乾嘉中,學術臻於極盛,而有父子講論之樂者,世交推高郵王氏為海內無匹雲。」

陸世儀(1611 - 1672),江蘇太倉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被譽為「江南大儒」

陸世儀,明季諸生。生於理學世家,家學淵源。少時擅長詩詞,文詩敏捷,其名著於鄉,曾從劉宗周講學。喜好結社,十七歲結文社;二十七歲與同里鄉賢陳瑚、江士韶、盛敬同坐一室,相互切磋結社,人稱「四君子」;後建同善會,以籌救濟。入清,不應科舉,在海門第一橋南「鑿池十畝,築亭其中」,建「桴亭書院」,隱居此處讀書、著述、講學。

順治十五年,陸世儀應督學張能麟延聘,赴江陰廣福山房講學,同時編輯《儒家理要》一書。事後,陸世儀被廣泛邀請到無錫東林、毗陵(常州)、雲陽(丹陽)等地講學。由是,桃李遍布,影響彌遠,「江南大儒」名望隨之而立。晚年於太倉結「十老會」,游廬山,訪白鹿洞,同顧炎武等有交往。卒後初諡文潛,改諡尊道,後人建安道書院,以示敬仰。

曹雪芹(約1715-約1763),生於南京江寧織造府,著有《紅樓夢》

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家世顯赫,有權有勢,極富極貴,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天下推為望族 。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歲,時任江寧織造員外郎的叔父(一說父親)曹頫以騷擾驛站、織造虧空、轉移財產等罪被革職入獄。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生活重壓之下,曹雪芹為了家族復興而努力,一度勤奮讀書,訪師覓友,多方干謁朝中權貴。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內務府筆貼式差事,後來進入西單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學(舊稱「虎門」)擔任一個不起眼的小職位。正是這一時期,他開始創造《紅樓夢》的初稿《風月寶鑑》。

曹雪芹晚年在隱居西山的十多年間,,將舊作《風月寶鑑》「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了巨著《紅樓夢》。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歲,因幼子夭亡,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大約於這一年的除夕病逝於北京 。

徐霞客(1587 - 1641),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著名地理學家。

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受家庭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二十二歲時,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其畢生所著《徐霞客遊記》成為中國地理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張謇(1853-1926),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常樂鎮)人,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

張謇是清末最著名的狀元之一,而他的科舉之路卻異常艱辛。先是被迫頂替他人身份取得應試資格,中秀才後又十年鄉試未得中,33歲才中舉人,直至41歲才中第一名狀元,得以正式進入仕途。可見江南科考之風深重,張謇意志之堅定。

事實上,張謇並未在官場浸淫太久。清末,他率先走上了「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在南通創立大生紗廠、南通大達輪步,不僅盈利百萬兩,更發展了水運事業,形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很少有人簡單地把張謇稱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無大權,也無巨富,但政治和社會聲望極高,所以被稱為「紳商」。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職業經理人兼公益家。

王韜(1828 - 1897),江蘇蘇州人,中國近代報業第一人。

王韜早年進入上海墨海書館翻譯《新約》,後又在香港英華書院協助傳教士理雅格把《四書》《五經》譯成英文,乃是當時西經中譯與中經西譯的第一人。

王韜多次至西歐和日本遊歷,頻繁訪學問道,是當時為數不多地具有世界視野的中國人,他在香港期間創辦《循環日報》,設立弢園書局,成為近代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王韜還曾發表大量政論時論,鼓吹變法自強和政體改革,興辦鐵路、造船、紡織等工業以自強。王韜發表在《循環日報》的政論,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時弊,被認為是中國新聞界政論體的創造人。

晚年主持上海格致書院,力行教育變革,有《弢園文錄》和《弢園尺牘》等多種著作傳世。

為何江蘇多才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秀麗山水下,生長於此的才子佳人自然多了幾分靈動。然而,江蘇名師大家頻出,卻不是這麼簡單——

人才南遷,教育重鎮

自唐朝安史之亂唐帝國由盛轉衰,大量北方人口遷徙南方,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從北向南遷移。直至北宋滅亡,南宋定都(臨安府)杭州,將北方大部分人才帶到了江浙一帶。這時江浙一帶,各類官私學校的數量在全國居於前列,而當地人們受教育的機會也大大高於其他地方。

在這樣的人口大遷徙的歷史背景下,為南方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和人才儲備。在這樣歷史背景之下,江南地區人才數量也出現了集中爆髮式增長。

位置優越,經濟發達

由於南宋初期金軍多次南攻,但沒有渡過長江,南方所受戰爭侵擾較少。北方人不願在金國統治下生活,大量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為增加。南宋以後江南的地區經濟穩定增長,並依託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毗鄰大海、水網密布、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南宋以後江南地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的科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南宋時期,大量的數學以及科學教材開始廣泛推出,對江南經濟增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同鄉情誼,相互提攜

在文化傳承上形成了極重同鄉情誼,經商、求學相互提攜關照的傳統。這種同鄉之間的相互提攜,給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很多機會。明清時期,無論科考還是當官,拜同年、拜鄉誼的風氣貫穿始終。到了民國初年,蔡元培執掌教育部後,在他的提攜下,江浙學人盡據要津,形成了把持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的壟斷局面。當時的教育部高級職員中,包括次長和三位參事、兩位司長,都籍隸江浙兩省。這樣人才眾多的環境客觀上也給江浙的讀書人造成了更大的壓力,逼迫他們更加努力讀書,這也許是此地人才輩出的另一原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Am4f20BMH2_cNUgqy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