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營鎮蔣河村| 「0」的突破

2019-08-30     原州發布

8月21日,連陰雨淅淅瀝瀝。

在原州區頭營鎮蔣河村村集體租用的牛棚里,120頭西門塔爾育肥牛膘肥體壯,擠在彩鋼瓦棚下躲雨。

「這些牛進回來已經10個多月了,9月中旬將全部出售。」村支書申學禮說,去年10月,村上依託2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從內蒙古赤峰市引進120頭西門塔爾育肥牛,在村上租用閒置牛棚喂養。

村上的資金不同於自己的,每一分都要有出處,要用在刀刃上。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活用好,村兩委班子聘請了專業會計,對每一筆支出進行成本核算,每月報表匯總。分別對每一頭牛建立檔案,哪一頭牛哪一月投入成本多少、增重多少,都有明確記錄。通過精細化管理,既明確了資金去向,又能根據市場行情隨時掌控每頭牛的利潤。

按現在的行情,活體毛重每公斤32元計算,每頭牛平均650公斤,毛收入在2080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頭牛純收入在4500元至5000元,120頭牛共計利潤50餘萬元。

「我們再養多半個月,追追肥。」目前,申學禮已經聯繫好了廣州客商,9月中旬將全部出欄。

10個多月悉心付出,村集體將有50多萬元收入,這個消息村民奔走相告。在村集體帶動下,以前的鑄造企業老闆袁秉永成功轉型,在頭營鎮楊莊村承包2000畝土地種植地膜玉米,租用圈舍,飼養育肥牛100多頭。

建檔立卡戶申耀平已經60多歲,前幾年妻子去世,兒子在外務工,家裡就剩他一個人。在村集體和養殖大戶的帶動下,他用了3年時間,從一頭牛養到11頭,年收入近3萬元。

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示範帶動村民發展產業致富。蔣河村探索出的這條雙管齊下的路子既合村情,又合民意,村兩委班子決定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養牛的四五十萬收入,加上村上按照原州區有關政策,對部分農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退出,已經到帳的21萬元村集體收益,村集體經濟從「0」到有,今年純收入至少在60萬元以上。這些收益將主要用於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固原日報記者:柳睿 、余亞麗 、袁景瑜)

關注我們

了解原州要聞

編 輯:蔡 蕊

責 編:李 蓉

監 制:母廣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AMB6GwBJleJMoPMKJ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