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歷史研究在社交媒體上進行,這部專著將21世紀比特幣,加密,網際網路和千禧一代的出現與16世紀和17世紀震驚歐洲的新教改革進行了比較。
Tuur Demeester認為,這兩個事件具有相似的動態,他的白皮書 「比特幣改革」中充斥著對加密和區塊鏈未來的大膽預測,例如「比特幣儲戶可以加速思想史上的一場革命。」
該作者於11月8日在Twitter上宣布,該報告進行了7,000次訪問,並在發布的前24小時內下載了2,800次,並補充說:「正在翻譯法語和芬蘭語。」 Adamant Capital的創始合伙人Demeester LP也說:
「'比特幣改革'的主要論點是,新教改革與當今之間存在四個基本相似之處,這可能預示著未來社會和經濟的深刻變化。」
值得列舉的四個條件「促成」了改革,並且可能在今天再次出現:
尋租的壟斷服務提供商
在16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是精神服務的壟斷提供者。教會還命令法律制度,「並通過寬恕罪惡來控制通往天堂的鑰匙。」
德梅斯特將教堂與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進行了比較,後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該協定用美元作為全球貨幣取代了黃金標準。Demeester認為,當今的中央銀行(主要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控制著法律體系的關鍵部分以及「世界公民財富和養老金的關鍵」。
技術革命:變革的催化劑
Demeester指出,十六世紀的歐洲催生了許多變革性的技術發明:例如,印刷機將書籍的成本從一年的勞動成本降低到了雞肉的價格,而其他創新,例如重複記帳,指南針和沙漏加速了國際貿易和探索。
與之並行的是當今的數字革命,包括電子郵件,開源軟體,密碼學,社交媒體以及計算和數據存儲的商品化。
新經濟階層:需要為之奮鬥的人
作者寫道:「兩次都涉及到一個新的經濟階級,需要為之奮鬥。」 在16和17世紀,這是一個新的商人階層,試圖打破封建地主和教堂的經濟束縛。今天,是年輕一代,即所謂的千禧一代,他們表現出:
「對傳統金融持不同的懷疑態度,並熱情地擁護數字創新。Facebook於2016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8%的千禧一代「信任金融機構提供指導」,而45%的人「如果有更好的選擇就會願意轉變」。
可靠的防禦和逃生策略
Demeester認為,如果沒有防禦和逃避手段,公民將不願挑戰霸權當局。在1573年阿爾克馬爾(Alkmaar)對專制的天主教西班牙霸主發動叛亂期間,(新教徒)荷蘭人違反了堤防並淹沒了農村以圍困。他們在80年的叛亂中反覆使用了這種戰術。在21世紀:
「對經濟現狀提出質疑的人們可以使用的防禦性技術套件是加密技術-可以實現隱私保護和資產沒收保護。」
戴米特(Demeeter)在16世紀歐洲天主教會與今天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之類的壟斷比較中,引起了紐約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理察·席拉(Richard Sylla)的共鳴。
「我們都知道銀行向您收取轉帳費用,」 Sylla告訴Cointelegraph。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有望使海外支付更便宜,更安全。在這裡打破銀行所謂的壟斷將有好處。西拉說,但美聯儲及其對等央行不太可能很快消失。
「更有可能是'壟斷者'參與其中,而中央銀行將分別建立自己的數字貨幣或與其他國家/地區合作。大多數國家仍在嫉妒他們的主權,包括印鈔權,中央銀行正在仔細研究加密貨幣-不僅是比特幣,其價格波動使其成為一種貨幣。」
其他時期?
deVere集團創始人兼執行長Nigel Green告訴Cointelegraph:並非所有人都同意,新教改革是當今金融服務劇變或「歷史上最根本的轉變」的正確歷史比較。
「我相信這些當代變化與其他金融部門的里程碑類似,例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世紀後期建立銀行,1980年代[金融服務]部門的放鬆管制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正是金融科技以其多種形式(包括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推動了這一發展。」
推回
Demeester與奧地利經濟學院有關,有人將其視為「純粹是用來為自由主義政策結論辯護的宗教。」社交媒體對比特幣改革的回應表明:
「如果#crypto花費大量時間將去中心化的不可變資料庫轉變成我們都希望/需要的有用產品或服務,就像他們試圖將人們轉變為'有錢人'的宗教那樣,那無非是,並希望世界如此終結$ BTC可能更有價值,那就太好了。」
儘管如此,德梅斯特(Demeester)在第23部分的Twitter中總結了「比特幣改革」,但仍引發了435次轉推和1000多次贊。Demeester在Hive的頂級加密「影響者」 列表中排名第5 ,他的tweetstorm可能已經落入大多數同情的耳朵。
儘管回應作者的陳述:「我們看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千禧一代,對中央銀行干預主義的批評越來越多,」一位反對者回答說:「我希望這是真的,但沒有任何證據。我猜想99%的千禧一代甚至都不知道中央銀行是什麼。」另一位評論者說:
「我在努力查看如何將千禧一代和比特幣放入同一個籃子。千禧一代傾向於在每一代人中最關心環境。比特幣與此不符。」
Coinmetrics.io聯合創始人和Castle Island Ventures合伙人Nic Carter讚揚Demeester「承認私人非國有資金的重要作用-這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和政治現象,」他告訴Cointelegraph。他說,與新教徒革命的比較有助於將比特幣對話提升到適當的水平。卡特接著補充說,他發現白皮書「相當引人注目,令人耳目一新」:
「反對者常常視它為次要的技術創新,例如資料庫軟體的進步,或者只是更有效的付款處理方式,而不是機構革命。」
在「比特幣改革」中不乏對過去和現在的挑釁性比較。Demeester描述了荷蘭共和國如何通過原型年金獲取資金,並與當今的初始交易所發售代幣進行了比較,後者還利用了市場的流動性。
每個時代都有其模因和口號,促使人們裁掉中間人。宗教改革的「 Sola Fide」(僅信仰就足夠,不需要牧師)與比特幣時代的「 Numeris中的Vires」(數量上的優勢)以及Tyler Winklevoss的話說:「我們選擇了把錢和信念投入在沒有政治和人為錯誤的數學框架中。」
作者提供了七個「 建議 」結論(實際上是預測),範圍從重大的「比特幣容忍與不容忍成為主要的政治斷層線」,到被限制的「初始交換產品(IEO)有望保持並增長」。不幸的是,這些該報告的文字並沒有真正詳細地說明或支持預測。他們似乎是將來思考的食物。
美聯儲會選擇數字貨幣嗎?
新教改革是一場宗教革命。從本質上講,這驅使天主教會脫離了北歐大部分地區。比特幣及其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可能不會上升到這種社會和經濟動盪的水平。
是的,在某些領域,新技術可能會取代「銀行業壟斷」,而這些領域可以說是對服務的收費過高,例如跨境支付,但是這些本質上是調整,對金融體系的逐步改進。
相比之下,比特幣不會阻止美聯儲印製更多美元,反正不會很快。正如西拉(Sylla)暗示的那樣,最可能的情況是美聯儲選擇數字貨幣,就像Facebook試圖與天秤座一樣。報告中未考慮這種可能性。
總體而言,儘管人們可能會喜歡歷史的類比,但真正的問題,正如《比特幣改革》的作者本人所承認的那樣,世俗趨勢往往僅在事後才可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73NeG4BMH2_cNUg6_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