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體表心電圖,看清心室停搏的秘密!|識「圖」尋蹤

2019-07-28   醫脈通心內頻道

心室停搏,指的是心臟機械功能的停止,即心臟不能夠再有效舒縮,為全身提供血液供應。心室停搏,可以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顫、無脈室速引起,也可以由緩慢性心律失常如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引起。室顫和無脈室速我們已經再熟悉不過,但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卻了解較少。它如一個幽靈,來無影去無蹤,卻能夠導致患者出現暈厥甚至死亡的嚴重臨床後果。

作者:何金山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今天我們藉助一個病例,透過心電圖來探尋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造成心室停搏的秘密。

81歲老年男性,既往有冠心病史,現在新診斷了膀胱癌,進行經尿道膀胱腫物切除術,採取的麻醉方式為全麻,手術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心臟卻出現了問題,在心電監測的過程中,發現了長達7秒的心臟停搏(圖1)。7秒的停搏後,患者自行恢復了竇律,血流動力學穩定,整個麻醉過程中,也沒有應用會減慢心率的藥物。

圖1 心電監測發現患者出現了7秒的停搏

術後患者返回監護室,心電監測顯示Bp 179/78 mmHg,HR 54 bpm,R 17次/分,SPO₂ 100%,心肺查體和神經系統查體也沒有發現明顯異常。再次回顧患者的病史,沒有活動耐量減低、胸痛、氣短、頭暈和暈厥等症狀。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患者的停搏?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很顯然,為了揭開心臟停搏背後的秘密,首先我們需要拿到患者標準的體表心電圖,在體表心電圖中,我們發現患者心率偏慢(54次/分),但為竇性心律,電軸左偏,RP間期輕度延長(220ms),V1導聯qR型,呈類RBBB形態(圖2)。

圖2 患者體表心電圖發現了一度房室傳導阻滯、電軸左偏和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等多種異常

看到心電圖上這麼多的異常,我們自然傾向於將患者心臟停搏歸因於心臟傳導系統的病變。再來梳理一下患者存在的心臟傳導系統的問題:竇緩,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左前分支傳導阻滯和右束支傳導阻滯。

單純的文字羅列大家可能沒有太多的概念,那麼我們來看一張心臟傳導系統的示意圖(圖3),心臟電信號從心房傳遞到心室的過程中,會經過如下結構:房室結——希氏束——右束支、左束支(分成左前分支和左後分支)。

圖3 心臟傳導系統示意圖,可見房室之間傳導包涵了房室結、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結構

而該患者,基礎心電圖已經存在了右束支和左前分支傳導阻滯,也就是希氏束以下的三個分支中有兩個存在病變。PR間期代表了心房到心室傳遞的總時間,其超過正常可由房室結的傳導延遲導致,也可由希浦系傳導延遲導致。

針對該患者,首先,在其右束支和左前分支存在病變的前提下,左後分支存在病變的可能性要比房室結更大,也就是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後分支均存在異常,導致了房室傳導時間的延長;另外,我們注意到,患者PR間期為220 ms,僅輕度延長,而房室結的正常傳導時間為50-130 ms,希浦系的正常傳導時間為35-55 ms,可見相比希浦系,房室結的傳導時間具有更大的伸縮性,在其發生異常時,PR間期可延長的更多。而該患者PR間期的輕度延長,也支持其PR間期延長的病變,在希浦系,而不是房室結。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是造成患者心室停搏的原因為間歇性房室傳導阻滯,且阻滯位點在希氏束以下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關注患者的阻滯位點呢?因為阻滯位點在房室結時,可出現交界區的逸搏,還算穩定;但阻滯位點在希氏束以下時,只能出現室性逸搏,頻率慢且不穩定。該患者在長達7秒的時間內,沒有出現交界區逸搏,也沒有出現室性逸搏,足見希氏束以下阻滯的危險性。

而對於進一步的治療,希氏束以下阻滯伴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需要植入雙腔起搏器,既改善心動過緩的症狀,更是為了預防心臟停搏導致死亡。

參考文獻:

[1] Sameer Prasada, Arvind Nishtala, MPH Nora Goldschlager. Prolonged ventricular asystole: a premature diagnosis? Circulation. 2019; 139: 2798-2801.

[2] Lee S, Wellens HJ, Josephson ME.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eart Rhythm. 2009; 6: 1229-1234.

[3] Shenasa M, Josephson ME, Wit AL.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ase 4 conduction block in the His- Purkinje system: a comparison with phase 3 block.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17; 40: 1234-1241.

[4] Rosenbaum MB, Elizari MV, Levi RJ, Nau GJ.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related to hypopolarization and spontaneous diastolic depolarization. Chest. 1973; 63: 6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