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底下無新事。
這段時間,電影《小丑》的火爆把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第N次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犯罪電影會起到教唆犯罪的作用嗎?
看到這,你可能會覺得:不就是一部電影嗎,能掀起多大的浪?
然而事實往往比你想的更魔幻,美國國防部以及警方都因這部電影的上映而繃緊了神經。
電影上映期間,紐約等地放映《小丑》的影院外都有荷槍實彈的警察駐守。
而美國的各大影院更是幾乎一致禁止攜帶口罩、面具或是在臉上塗油彩的觀眾進場。
美國各界的「小丑恐慌」,也燒到了影片主創的頭上,讓他們覺得很冤。
早在《小丑》於威尼斯參賽期間,就有記者直面主演傑昆·菲尼克斯:「《小丑》是否會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模仿犯罪,進而引發悲劇?」
當時,傑昆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尖銳問題感到非常不爽,一度憤然離場。
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則認為將電影和現實中的暴力聯繫在一起實在有些荒唐。況且《疾速追殺》系列裡的約翰·威克幹掉過上百個人,人們照樣看得很開心。如今光針對《小丑》,顯然是種雙標的表現。
《疾速備戰》
而人們的想法並非空穴來風,近幾年來,美國境內發生的小丑模仿(或疑似模仿)犯罪事件不下十幾起,有化妝成希斯萊傑版小丑用砍刀砍人的,有用霰彈槍槍殺老闆並計劃加入ISIS的。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常被人提起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期間的那起影院槍擊案。
罪犯&案發現場
這位兇手後來還成了很多人的偶像,他的監獄房間貼滿了女粉絲寄來的照片
不過「小丑」引發的模仿犯罪並非個例,大名鼎鼎的《天生殺人狂》也被迫與不少現實犯罪事件聯繫在一起。
電影上映之後,美國的麻薩諸塞州一個觀眾受到片中情節的鼓動,當晚就綁架了一名58歲的老人,往他的身上捅了近30刀,而且邊捅邊問:「你看過《天生殺人狂》嗎?」
另外,美國德州還有一名14歲的中學生殘忍地將一位女同學的頭割了下來,然後大搖大擺地來到警察局自首。警察的報告顯示,他的犯罪動機是「想像《天生殺人狂》一樣出名」。
在維基百科上,甚至有著一個叫作「《天生殺人狂》模仿犯」的詞條,收錄了不下20起由電影引發的犯罪事件。
毋庸置疑,《天生殺人狂》堪稱所謂「教唆犯罪電影」中的superstar。但諸如此類的事件還不勝枚舉。
美國影星朱迪·福斯特曾因出演《計程車司機》而走紅,她讓一名叫做約翰·辛克利的人著迷不已。
《計程車司機》的結尾,德尼羅飾演的司機為了引起暗戀對象的注意前去刺殺總統候選人。
而約翰·辛克利也在多年後效仿他的行為,為得到朱迪的青睞而刺殺總統里根,差點要了里根的命。
類似的事國內也有發生過。上世紀90年代,廣州有名叫羅樹標的人在看過了《香港奇案之霧夜屠夫》後深受啟發,開始專挑妓女下手,不光殺人,甚至還會奸屍、割掉屍體的性器官。
兩年之內,整整17人死在他手中。
回看《小丑》引發的爭議,它就像一把火炬,把以往的這些已經啞火的鞭炮重新點燃。
有人狂歡,有人擔憂,幾家歡喜幾家愁。而這種次元分裂,恐怕還會綿延下去,被你的後輩們無數次重新提起。
關於含有暴力、血腥、犯罪等元素的虛構作品是否會教唆人們犯罪,市面上主要分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在年齡較大的人群中尤為盛行,對他們而言,電影教唆犯罪無疑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格外容易受到刺激性元素的蠱惑。
不信的話,回想下當年你身邊有多少人模仿《古惑仔》,把自己腦補成陳浩南,拉幫結派,找人干架。
若是聯繫現實事件,又有先前弒母的北大學生吳謝宇被抓後,網上竟然出現一群為他應援的粉絲團,著實讓人感嘆網絡時代之魔幻。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有70%的少年犯是受網際網路色情暴力內容影響而誘發盜竊、搶劫、強姦等嚴重犯罪的。
著名導演麥可·哈內克還曾明確表態:藝術作品中的暴力不能被當做娛樂噱頭,它只能是手段而非目的。
當有人出於利益的考慮,刻意美化暴力,為暴力正名時,很難能保證有人不會藉此步上模仿犯罪的道路。
就像當年用來美化希特勒和納粹的《意志的勝利》那樣
與此相對,另一派人們則認為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那些一味指責的聲音實屬有些甩鍋的嫌疑。
有時過度用道德指標去考量虛構作品,反而會抹殺掉不少優秀作品。
就像《小丑》的創作初衷,其實是導演希望透過這個角色傳達同理心,留給觀眾對所處世界一個反思的空間。
兩位加州大學的教授曾經收集過大量相關資料,結果發現當大批觀眾湧入電影院去看暴力影片時,現實中的暴力犯罪的發案率就會有所降低。
他們認為,人們看過暴力片後可以發泄掉一些負面情緒,減少犯罪幾率。
還有經濟學家也用一個名為「魔鬼經濟學」的術語對此進行了解釋:那些有暴力傾向的人,不看電影的話可能就會去醺酒,不如讓他們待在電影院裡爽一會,匯仁腎寶他好我也好。
另外,展示暴力有時也可以起到警鐘長鳴的作用。
就拿戰爭片來說,一個炮彈下去千萬人灰飛煙滅,暴力得不能再暴力。
然而絕大多數戰爭片的初衷都是反戰,對於戰場殘酷暴力的展示,是為了喚醒人們對暴力的恐懼,放下武器,要做愛不要作戰。
怕不怕——《血戰鋼鋸嶺》
其實,古往今來,不管是監督者還是創作者,一直都在試圖調和虛擬暴力和現實暴力之間的關係。
分級制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好萊塢就已經出現了分級制度的雛形,把墮胎、賣淫、裸體等「不良」元素通通一棒子打死。那時的美國電影受到的制約不比今天中國電影受到的少多少。
後來,隨著創作者跟電影協會的不斷磨合,分級制度也在不斷發展,儘量同時確保創作自由和觀眾的承受力。
比如像《小丑》這種存在暴力鏡頭,意識形態又有點危險的片子,就被劃分為17歲以上才能觀看的R級。
同時,為了維護社會道德秩序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創作者們也有著幾套保命或是避險秘籍。
比如說再叱吒風雲、再風光無限的反面角色,都會被安排一個被法律制裁的公正結局,哪怕是教過你無數狠人哲理的劉華強也不例外。
美國探索頻道曾經推出過一檔《全球重大兇案系列》的紀錄片,裡面展示了不少模仿電影情節進行犯罪的事件,比如說模仿《沉默的羔羊》、《十二宮殺手》的。
在國內,前先年也有位模仿柯南中情節進行犯罪,導致4死一傷的兇手被逮捕。
那麼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規避這種現象的一種方法便是儘可能不要詳細地刻畫暴力、犯罪過程的細節。畢竟,拍這些片子的目的是為了警示,不是為了教學。
不然你學個小馬哥的浪漫式打手槍我看看
2017年湖南警方曾經抓獲過一支盜墓團伙。事後問話的時候得知,這幫人都是根據《盜墓筆記》里的情節來學著怎麼探墓、怎麼下墓。
但他們還愣是開工20天沒找到墓洞,並且被村民的狗追著咬。
他們打的盜洞
如果你記性夠好,你大概會記得《喜羊羊與灰太狼》從有段遭到禁播的經歷。
當時,有兩件格外顯眼的時間成了它被禁播的導火索,一是「平底鍋門」,二是「烤羊門」。
「平底鍋門」發生在新疆,一位5歲小孩曾模仿紅太狼,操起平底鍋見人就打,見東西就砸。用我們那兒老人的話來說,就是看魔怔了,分不清虛擬和現實。
而發生在連雲港的「烤羊門」更讓人啼笑皆非,一個9歲的小孩模仿灰太狼煮羊,把兩個朋友綁在樹上用火烤,導致兩人嚴重燒傷。
在那之後,《喜羊羊與灰太狼》過了好一陣子才回歸到熒幕上。從那時候開始,片中那些有可能讓熊孩子們效仿的「危險情節」都被打上了「請勿模仿」的字樣。
儘管對有的人而言,它相當於給從業者的一記耳光。但這起碼減少了他們被人潑髒水的幾率。
再如國外的一些學齡前的兒童台一般到晚上8點就會停播,因為孩子們差不多都睡了。面向青年或者成年的動畫都會在晚間或者午夜才播出,比如在深夜黨播放的《銀魂》第四季。
未成年黃暴污警告
最後,新聞界有條報道原則,同樣適用於電影:案發後不要立即透露兇手名字,讓兇手得不到他想要的那種關注,避免兇手被「英雄化」。
回看《小丑》,西方媒體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片子從「反派」的角度進行了思考,讓觀眾情不自禁地期待著他獲得最終勝利,勾起了得不到關懷的底層的共鳴。
傑昆·菲尼克斯曾為《小丑》辯解道:「人們會錯誤解讀歌詞,也能錯誤解讀書里的段落。所以我不認為,教化觀眾道德或者是非是電影創作者的責任。」
照我看,我們都該跟《小丑》保持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不是為了遠離片中的暴力,而是一段用來解釋和思考的距離。
點出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