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在劉蜀政權創建的過程中,闖進了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而當劉蜀政權興旺發達時,他就離開了人世,「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他就是法正。史書對他有客觀評價,後世對他多有微辭,劉備對他器重有嘉。時至今日,更是有不少人稱其才是劉備帳下第一謀士,不死必能一統三國,甚至還可能除掉諸葛亮。
法正原為劉璋部下,法正在劉璋政權時的處境不佳,才華不能顯現,這與劉璋的黯弱是分不開的。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璋感到情勢不妙,連派三批使者交好曹操,益州別駕張松是第三批,被擋了回來。張松使命無果,於是建議引進劉備來征張魯、抗曹操,實則別有用心。劉璋信松言而拒忠良黃權、王累等諫議。
因張松與法正友善並知其能力,薦其為使者,往來於劉備與劉璋之間,其才能始得發揮。在和劉備接觸交談中,法正也發現了劉備有雄才大略,認為今後必成大事。建安十六年劉璋再次派遣法正去請劉備來幫助他守益州,於是,法正開始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乘機奪取益州。
奪益州、取漢中、進軍中原、興復漢室本來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既定方針,因此,劉備採納了法正的計謀,假意為劉璋攻打張魯取漢中而出兵益州,真正的目的是取代劉璋,奪取益州。劉備平定益州之後,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地位甚高。
建安二十年,曹操趁劉備初定益州無暇北顧之機,一舉滅掉了張魯,占領了漢中,對劉備集團構成了嚴重威脅。法正以其敏銳的目光冷靜地分析了漢中對於劉備集團的重要性和出兵攻取漢中的可能性,於是進諫劉備。劉備接受了法正的建議,一舉斬殺夏侯淵,占進地利,守住險要而不出戰。
曹軍久攻不下,再加上大軍消耗甚重,後勤得不到保障,最終撤軍,於是劉備占領了漢中。當曹操聽說法正之計時,曾說:「吾固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然後又嘆到:「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如果說劉備占領荊州是諸葛亮的功勞,那麼,劉備占領西川,攻取漢中,讓劉備最終稱王稱帝,就不得不說法正的貢獻了。所以,劉備也非常看重法正,對他的話言聽計從。以至於在後來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失荊州,被東吳擒殺。劉備不顧群臣反對,一心為抱關羽之仇而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不久病逝於白帝城的時候,諸葛亮慨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也;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與曹操在赤壁大敗後首先想到郭嘉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劉備面前說一不二的諸葛亮,也承認即使是自己也沒有法正在劉備前面有說服力。
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平心而論,法正智謀超群,能力足以比肩諸葛亮及司馬懿等大人物,但他的人品卻不咋地。
法正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他得勢之後,那些曾經與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被他用殘忍的手段報復。三國志中記載:「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也就是說,法正能力很強,卻素質低下,品德不敢恭維。所以說他不死以其的才能必能助劉備一統三國,但是在其成功後也很有可能會除掉諸葛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xoZ3XQBeElxlkkaAo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