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和7幅《萬山紅遍》的故事

2019-07-15   美學與藝術

李可染先生的巨作——《萬山紅遍》,在2015年秋拍中以1.84億元的拍賣成交價,為秋寒中的藝術品市場增添了一抹暖色。但不為人知的是,作為李可染先生的精品,《萬山紅遍》同一題材的作品存世7幅,且件件精良。而其背後也暗含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年 上拍2015年中國嘉德秋拍 75.5cm x 45.5cm

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李可染的畫作能讓市場和學術雙重認可,得力於他大量的長途寫生,觀山覽水,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使得李可染對崇山密林的表現,尤其對「逆光」的表現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其水墨塑造的「逆光」迷離朦朧、流光縈迴,成為其山水畫最主要的藝術特徵。《魯迅故鄉紹興》、《江城朝霧》等都是其早期的寫生佳作。

1954年,時年47歲的李可染與張仃、羅銘赴江南寫生三個月。李可染鐫「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自勵,他自釋「膽」者是敢於突破傳統中的陳腐框框,「魂」者是創作具有時代精神的意境,這兩句印語也成為了李可染一生對待藝術和做人的座右銘。1956年,李可染進行了一次行程數萬餘里的寫生。他自述到:「這次寫生,時間長達七八個月之久,遍歷太湖、杭州、紹興、雁盪山、黃山、嶽麓山、韶山、三峽、重慶……」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2年 私人收藏 69cm x 45cm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3年 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69.5cm x 45.5cm

後來,他又說:「沒有1956年,就沒有後來的作品。」這一次寫生,從「對景寫生」發展到了「對景創作」,追求「寫實寫境」到「寫意造境」的升華。這一階段李可染強調山水畫創作遵循「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即由簡單到豐富,再由畫面的豐富回歸於畫面的統一之中。其山水畫創作已臻成熟,更重意象凝聚,氣勢嚴整渾厚,尤其積墨法的運用,更使畫面顯得深邃茂密。《萬山紅遍》等一大批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相繼面世。自此,對於「紅色」的喜愛,李可染表現得異常明顯。在1962年至1964年間,李可染共創作了7幅《萬山紅遍》。

據了解,目前,存世的7幅李可染《萬山紅遍》中有三幅的尺幅較大,另有四幅小尺寸的作品。其中4幅現存於國家美術機構,其餘3幅均曾有過上拍經歷。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年 上拍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 131cm x 84cm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年 現藏於北京畫院 80cm x 50cm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年 現藏於北京畫院 135cm x 85cm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年 現藏於北京榮寶齋 137cm x 85cm

李可染夫人鄒佩珠曾經講過,當年畫壇,表現毛澤東詩詞意境的熱情很高,但嘗試「萬山紅遍」這一題材者寥寥無幾。「單說『紅遍』,歷來山水畫都以淡雅為多,紅色只做點綴,這就是個大難題。」在她的印象里,由於當時流行現實主義創作,更接近寫實的油畫發展勢頭很好,而中國畫卻招致非議,認為它跟不上時代。「可染很著急,他放下人物畫研究,以山水畫作為突破口,要探出一條新路子。」鄒佩珠說。

1964年,在北京西山八大處,李可染共創作四幅《萬山紅遍》,這兩大兩小足足畫了一個月。兩張大尺幅的,據說「文革」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協,讓他們選一件,準備自己留一件。「文革」後,發現一幅藏於北京畫院,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另一幅則流於海外,2007年出現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以3504萬港元的高價為湖南廣電購回國內,而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再現拍場,並以2.9325億元的高價,創造了李可染個人拍賣最高紀錄。

而兩幅小的分別為:一幅畫右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可染寫毛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八大處」。原藏於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2009年捐贈給國家,現藏於北京畫院。2014年,為紀念李可染逝世25周年,一大一小曾共同展出。另一畫左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尺染,毛主席詞意,一九六四年,可染」,曾為北京榮寶齋舊藏,2000年在北京榮寶秋拍出現,以高價釋出。也就是在中國嘉德秋拍以1.84億元落槌的這幅。

同樣在1964年,李可染應榮寶齋之邀,為15周年國慶再作了一幅大尺寸的。這第7幅右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建國十五周年大慶,可染寫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現藏於北京榮寶齋。


李可染先生寫生


為祖國河山立傳

在新中國山水畫領域,自20世紀50至70年代所催生出的紅色山水畫,可以說是特定的知識性群體,尤其是畫家,對於新中國成立後近30年這一特定時代範疇最直觀、最純粹的思想反饋和文化記憶。從某種程度上講,更是那個時期人民群眾心靈狂想的最佳圖像坐標。

除了《萬山紅遍》,李可染還創作了一大批「紅色山水畫」。圍繞「井岡山」大概就創作有大大小小十幾幅,有《井岡山》、《革命搖籃井岡山》、《井岡山主峰圖》等不同題名。1977年創作的《灕江勝境圖》更是以深沉的墨色和更加遼闊的景象歌頌了祖國名山大川的深郁雄渾。

李可染以「為祖國河山立傳」為目標描繪了祖國大江南北的山河景象,無論是江南小鎮的秀美、灕江勝境的纏綿,還是北方山壑的強雄,他都以自在的色彩、巨嶂式的構圖、淋漓的筆法展現了祖國河山不巧的生命力。而李可染對於山水的感情,他自己也說:「我們畫山水畫也就是為祖國河山樹碑立傳,這就是山水畫的愛國主義之所在。」這樣的博大胸懷下創作出的作品必定是具有宏偉的藝術風格。這也就是李可染中晚期山水畫中的「紀念碑性」在其創作風格上的重要體現。

有人說,看畫家的畫大概能看出他的人生軌跡。看李可染的山水總是感覺「密不透風」。因為他摒棄了傳統山水畫的「留白法」,喜歡滿構圖,如有空白也常常會用大段的題款加以補足。吳作人曾說,李可染大部分山水畫都是「以墨勝彩」,而借「黑」出奇正是李可染山水畫變革的一大獨創。

在光線處理上,李可染則借鑑西畫的測光、逆光手法來表現山的神秘與雄渾。受黃賓虹的影響,李可染「惜白如金」,在山水作品中,瀑布、梯田、小屋的高光留白總能成為畫中的「點睛之筆」。

比起作品中的濃墨重彩,生活上的李可染卻把事物看得很淡。鄒佩珠曾回憶說:可染是個溫厚的人,無論受什麼委屈,都沒怨過誰。都說文人相輕,但大家都對可染好。他自己也說過: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確實沒有時間去做壞事。一個有理想的人,哪有時間去罵別人。

雖然《萬山紅遍》、《灕江勝境圖》、《井岡山》、《水牛贊圖》等都是讓人稱道的代表作,但李可染卻從來不滿意自己的作品,他曾說:我常想,我若能活到100歲可能就畫好了,但又想,200歲也不行,只可能比現在好一點。

「生也有涯,無涯惟智」,事物發展是無窮無盡、永無涯際,絕對的完美是永遠不存在的。(文/葉羽)